三峡上海院:科技创新策源地是如何炼成的

来源:  企观国资       作者:詹碧华      发布时间:2023-8-31 10:00  |  

三峡上海院作为“科改企业”新军,将通过九大举措推进科技创新改革,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激发科技创新动能。

图片

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 ▲

中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序幕是谁拉开的?

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所属的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称三峡上海院),三峡上海院勘测设计了亚洲首个海上风电场——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2008年,该项目正式开工。

在绵长而曲折的海岸线上,三峡上海院海上风电领域从零起步,从亚洲第一座海上风电场,到中国首台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三峡引领号”,攻克了一个个“卡脖子”难题,为中国海上风电从近海走向深远海贡献了实践智慧。

峥嵘岁月

近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三峡上海院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勘测设计单位体制改革历程,通过三次里程碑式的变革,近十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近10倍。

1954年,三峡上海院因建设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的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而成立。

图片

新安江水电站 ▲

近70年来,三峡上海院深耕长三角流域,全面参与了黄浦江综合治理、长江口综合开发整治、太湖流域综合整治,上海陈行水库、青草沙水库、东风西沙水库、金泽水库四大水源地建设等多项重大民生工程,近年来更是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环元荡慢行桥 ▲

2001年6月,根据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精神有关要求,三峡上海院作为事业单位整建制划归上海市。

2002年12月转企改制,三峡上海院由事业单位改为科技型企业,后获评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

1996年,三峡上海院开始致力于研究风电咨询和设计业务;2004年,成立了新能源设计研究所,将风电设计列为公司经营战略重点;2006年,中标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项目勘测设计任务。当时,无论从施工、设备、设计技术标准等来看,国内海上风电场建设领域仍属一片空白。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能不能够建起来,能不能建好,一时间质疑声不断。

没有技术?学!没有经验?干!勘察、设计、环评……无数问题摆在眼前,而且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项目所处的近海海域是软土地基,在这里打桩相当于“一根筷子插到豆腐里”。

时任三峡上海院总工程师陆忠民带领团队反复论证,开创性地提出了高桩混凝土承台群桩基础型式。用八根斜桩支撑一个混凝土承台,不仅解决了软土地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也更适用当时国内的设备和施工经验。

终于,2010年7月10日,上海东海大桥100兆瓦海上风电场34台机组全面并网发电,经过10级海上大风实测,风机运行一切正常。

2013年12月25日,三峡集团与上海市国资委、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三方共同签订了《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和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联合改制重组框架协议》,该院成为三峡集团控股子公司。2014年6月,三峡上海院完成公司注册,揭牌成立了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随后的十年里,三峡上海院作为三峡集团的“三大平台”(全链条技术支撑平台、高水平科技研发平台、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培养平台),积极融入三峡集团发展战略。截至2022年底,新签合同额增长了30余倍。

2022年,作为国家第四批混改试点单位,三峡上海院引进6家战略投资者。当年4月29日,签署完成增资扩股相关协议,国有资本占80.74%,非公资本占比19.26%,成立了新一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

2023年4月,经最新一次扩围调整,三峡上海院成功进入“科改企业”最新名单,致力于打造创新型国有企业。在总结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经验的基础上,三峡上海院目前正在针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明确改革目标、路径和举措,编制“科改行动”综合改革方案和任务台账。

当前,全国国企改革已经进入深化提升阶段。为此,三峡上海院改革办负责人在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三峡集团统一部署下,三峡上海院将通过“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两条实现路径,遵循突出效益效率、突出创新驱动、突出产业优化升级、突出服务大局“四个突出”原则,打造绿色发展顾问集团。

同时,围绕“以效益效率为导向,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以自主创新为引擎,打造长期价值新动能”“以服务大局为主线,发挥战略支撑作用”“以改革攻坚为支撑,释放更大治理效能”“以共享发展为根本,贡献共同富裕力量”五大主题,细化任务举措,制定了高质量发展行动路线。

科创真经

作为科技型企业,如何进行科技创新是首要任务。三峡上海院科技创新部负责人向《企业观察报》记者介绍,三峡上海院作为“科改企业”新兵,将通过九大举措推进科技创新改革,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激发科技创新动能。

例如,研发投入方面,建立研发投入持续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加大公司在科创能力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的自主研发投入,三峡集团对上海院的研发投入视同利润进行考核。

近年来,三峡上海院通过申请政府专项研发经费、争取集团公司科技经费支持及自筹资金三种筹资方式,向新能源、生态环保、水利水电、数智化等与主责主业息息相关的技术研究项目加大投资,2020—2022年三年研发投入均超营业收入的3.5%。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加强上海海上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创平台的建设;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合作创建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共同申报省部及以上工程研究(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实施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孵化和产业应用,打造中葡中心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

2022年,三峡上海院与上海电力大学等单位共同筹建的“海上风电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成功获批立项;与多家单位共同筹建的国家能源局研究中心成功入围“赛马争先”赛道;还与院士深入合作成立了“坝道工程医院三峡分院三峡上海院工作室”等。

图片

坝道工程医院三峡分院三峡上海院工作室 ▲

专利分析评议工作机制方面,对符合公司发展且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提前谋划;重点科研项目进行专利布局,及时固化科技成果。加强海外布局,优先在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申请海外发明专利。

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在绿氢综合利用、压缩空气储能、陆上多能互补、深远海漂浮式风光技术、海洋能源综合开发、远距离送出、“智慧+”数字孪生等方向进一步提升新能源领域核心竞争力。在三维图形、数字仿真模拟、智能设计等方面加大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力度,提高自主可控水平,降低“卡脖子”风险。

2021年,在三峡集团的支持下,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三峡上海院联合武汉船机等单位研制了“中国三峡101”海上风电自升式勘探试验平台。这不仅是目前国内作业水深最大、功能最全、效率最高、设施最先进的自升式海洋工程勘探试验平台,也是目前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海上风电勘探试验平台。平台具备自主在风电场区内移动和精准定位的能力,为中国海上风电、海洋工程等领域的精细化岩土工程勘察和科学试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图片

“中国三峡101”海上风电自升式勘探试验平台 ▲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方面,探索科技成果许可和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等外部转化路径及其配套激励政策,把闲置专利盘活,开展面向市场的成果转化工作,进一步明晰科技成果自主转化路径。

2016年,三峡上海院先后承担了上海市科委两项漂浮风电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成为国内最早实质性开展漂浮风电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单位,随后又承担了广东省和国资委多项重点专项项目。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三峡上海院完成了中国首台(套)国产抗台风半潜浮动式海上风力发电系统成套装备“三峡引领号”的自主研发设计,在广东阳江海上风电场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中国在全球率先具备大容量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自主研发、制造、安装及运营能力,使国内的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成熟度从4级跃升至7级,对促进中国海上风电高端装备制造升级、挖潜深远海风能资源具有重大意义。该成果入选了“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

图片

三峡引领号 ▲

科研项目精准化考核方面,遵循科技创新规律,探索落实“科研项目后评价”制度,合理界定创新容错条件,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激发创新动能。

对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并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对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培育现代产业链链长做出重大贡献、产生重大影响,制定国际标准,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中国专利金奖银奖等重要奖项,在国家级研发平台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以及增选院士或者引进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取得重大实效的,在公司绩效考核中进行加分。

数字化转型方面,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转型为主线,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人均劳动效能,实现生产运营优化,探索数据要素资产价值,塑造新的发展动能和竞争优势。

作为三峡集团科研技术平台,三峡上海院基于工程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充分考虑三峡集团在建和已建应用系统的成果,通过建立工程对象数字信息模型,将工程设计、建设和运维期不同系统间孤立的、分散的信息进行整合关联,并携手集团大数据平台与数字档案馆,实现三维模型、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在三大平台中的互联互通,共同构成与物理工程对应的数字底座,以共享各类数据服务,为集团内“BIM+”智慧化后续应用打下了扎实的数据基础。

该项目成果已在向家坝电站试点应用,并推广至三峡升船机。工程数字资产体系研究和应用探索出了“工程数字化、数据资产化、资产服务化、服务价值化”的有效路径,为水电行业数字化转型先行先试,提供了三峡方案。

研用并行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界面多、跨度大,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世界性难点、热点、痛点。

三峡上海院研究项目大多是为解决工程实际遇到的技术难题或技术适用性而开展,立项之初即具备应用场景,技术研究与应用转化同步开展。

三峡上海院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但多为“隐性”转化,转化路径不够清晰。三峡上海院科技创新部负责人向《企业观察报》记者介绍,正在探索将“隐性”内部设计转化转为“显性”效益效率路径。

例如,在“辽宁省大连市庄河III海上风电工程”项目中,三峡上海院设计团队针对冰域海上风电场设计与建造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合理性问题,联合多家高校共同开展技术研究,提出了抗冰型钢、抗冰锥、下压型钢套笼等抗冰结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工程项目中。该技术成果又在后来的河北省唐山乐亭菩提岛海上风电场300MW示范项目等项目中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应用。

图片

辽宁省大连市庄河III海上风电工程 ▲

此外,以《临港地区海绵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控制指标体系和总体布局课题》等多项海绵城市前期研究为基础,2013年,三峡上海院生态环保团队开始结合以国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依托在上海临港和厦门翔安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的探索和实践,以及三峡上海院在河湖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技术积累,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历经近十年,研发形成了“南方水网地区城市河湖海绵体建设集成技术”,规范引领城市河湖海绵体建设系统化、生态化发展。

目前,该技术已经在上海临港、厦门翔安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区集成应用,也已在长江大保护河湖治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研究成果汇入上海市地方标准《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试行)》以及国家发改委等4部委办公厅联合印发的《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推广应用。

人才为王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用人制度改革是“科改行动”中最为突出的一环。

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三峡上海院现有员工2400余人,平均年龄36岁,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50%。三峡上海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向《企业观察报》记者介绍,三峡上海院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利用各种资源,千方百计解决人才现实需求。

比如,在人才引进方面做到“一人一策”,为人才落户、居住、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并就高端人才关注的研发资金落实、研发团队配备问题重点解决、及时解决,以至高的诚意,以求贤若渴的姿态,确保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盟。

在薪酬奖励方面,多元激励纵深发展,以岗定薪,按绩取酬,为外部引进的高层次、关键性核心人才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对公司重要科研成果、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实施专项奖励,对公司重要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开展岗位分红、探索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岗位分红激励制度实施以来累计超过1100人次,兑现激励总额超过1700万元,进一步拉开了核心科研技术人员、重要经营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的收入差距。

在人才晋升方面,率先开辟管理序列、专业序列、咨询序列、技能序列等人才跑道,新设置职能部门专业序列职位、专家技术类专业序列职位,拓展技能序列职位,进一步丰富公司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激发干事创业动力和活力。

公司注重破除人才流动障碍,坚持实践实绩导向,纵深推进竞争上岗,在选拔党委管理干部时,明确基层工作年限要求。结合实际出台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等多项管理制度,用制度激发干部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积极性。积极与相关单位进行人才交流,先后向三峡集团总部和兄弟单位、行业内相关单位输送各类优秀骨干百余人,同时交流引进集团内外各类高级人才120余人。

在人文关怀方面,三峡上海院从小事入手,升级员工食堂、发放租房补贴、配套建设停车位充电桩、增设通勤班车、周末为加班员工提供免费午餐等,还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提高人才退休收入和生活质量,充分保障人才及其家人的未来健康需求。

对长期坚持在驻外分支机构、工程建设、海外项目一线的干部,三峡上海院建立对口联系机制,在政策、待遇方面予以适当倾斜,让人才干事创业无后顾之忧。

(编辑:王星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习近平抵达布达佩斯开始对匈牙利进行国事访问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先进职工和优秀青年座谈会
一图速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亚洲最长最重导管架钢桩完成装船
我国在大漠腹地打出首口万米深井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茅台告别空降兵时代,新掌门为什么是张德芹?

深度观察|长安汽车冰火两重天

让王健林退位的男人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