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哥,把你家搬到我们这儿好吗

来源:  企观国资       作者:李汶佳      发布时间:2022-1-22 10:39  |  

去年,有多家央企总部陆续搬离北京,分别落地上海、武汉、深圳、雄安、赣州等地。

中国目前由国资委作为出资人管理的央企是落实新发展理念、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排头兵;也是支撑产教融合、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柱;更是推动地方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速的强劲动力源。

随着改革的深化,国资央企已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主体。央企总部结合自身特点,从北京这样的全国政治中心迁往富有活力、更加贴近目标市场的地区,既是政策要求,也有助于提升竞争力,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同样,对各地而言,如果能吸引一两家央企总部能落户,无论从推动地方产业经济发展,还是带来新的市场需求、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央企总部搬往何处,除了要看地方的“硬实力”能不能与该央企的主营业务形成配套,可以帮助央企“做大做强做优”,也要看地方政府提供的“软支持”是否优厚,比如是否能帮助相关员工解决吃、住、行以及孩子上学、配偶就业者等需求。

就拿三峡集团回迁湖北来说,三峡集团一共列出了41项需求清单,其中17项是服务保障需求,24项是业务支持需求。湖北省则承诺“尽湖北所能、倾湖北所有”,该支持的全支持,能保障的全保障,应服务的全服务。湖北省委、省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支持三峡集团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明确19个成员单位的责任,下设了办公场所服务保障组、过渡住房服务保障组、教育医疗服务保障组等6个服务保障组,全方位服务三峡集团总部搬迁工作。先后做了半年的准备、协调工作,才最终得以让三峡集团顺利回迁武汉。

所以,虽然央企总部落地是重大利好,但也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水平和行政能力,绝不是只要央企有意愿,地方想接就能接得过来那么简单。

不过,近期已有多地出台了或是正谋划出台“接央企落户”的方案,一起来看看这些地方有什么优势,又拿出了什么样的政策包?

上海:强强联手

上海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集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全球科技创新五位一体的中心都市。

加上上海又身兼“自由贸易”和“国企综合改革”两大试验区的职能,其禀赋本身便对央企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2017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与上海市政府正式签订了《国务院国资委、上海市政府共同推进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提出了推进中央企业重大项目落户上海,助力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为了充分落实这一协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浦东新区政府共同发起成立了央地融合发展平台。

2021年5月,中国首个央地融合发展平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央地融合发展平台成立,当日签约项目金额达240亿元。

该平台旨在对内促进央企与地方企业融合发展,深度参与上海经济建设,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开创发展新局面;对外将助力央企更好地拓展“一带一路”建设,加快上海集聚和配置全球要素资源,参与全球合作竞争。

自2017年第一批央企入驻以来,上海已累计集聚了24家央企,包括宝武集团、中国商飞、中国华能、招商局集团、中国国新、中核集团等。其中,有13家央企在世博B片区建设了27栋大楼,建成了面积达100万平方米的“世博园区央企总部基地”。

为了吸引更多的央企落户于此,上海市政府在不断加大扶持政策力度,对原有的软性支持政策进行了升级。特别是在2022年,考虑到央企总部的用人需求,对于总部人员和亟需的人才户籍迁入上海也给予了明确的支持。

广深:“电子”我最大

广州和深圳是大湾区核心城市,更是中国电子制造业最为集中的地区。

这里拥有腾讯、华为、大疆为首的中国电子民营企业集群,坐拥深圳、香港两大资本市场,相对完善辐射亚欧的物流体系;完整的电子科技产业链,完善的电子产业设施,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处于全球头部的电子产业技术研发实力,能够实现电子产业资源共享、优化组合。这对于主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相关央企来说“该有的都有了”。

另外,深圳和上海一样也是首批国有企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在改革政策的灵活度方面一点也不输上海。

除了刚刚搬迁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央企都已在广州、深圳设有研发机构。未来会否将总部也一并迁来,虽然要看上述央企的实际需求,但广州、深圳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雄安:紧攥接力棒

雄安新区的成立是为了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这也是央企总部青睐雄安的一个主要原因。雄安的建设凸显出中央政府在央企外迁中扮演着强力推手角色。

雄安新区的可塑性很大,可以在建设之初对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用新的方法进行规划和解决。

2021年5月10日,央企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支持雄安新区发展暨央地合作座谈会在雄安举行,有50余家央企主要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上雄安新区管委会也虚心听取了央企代表的意见。

给足政策、办好服务,顺利承接好迁移过来的非首都职能这件事本身对雄安来说已经是非常大的利好了。

安徽:主打科技

安徽处于连接中国东西南北的中枢位置。

安徽省合肥市先后接入了京深高铁、合福高铁、合杭高铁、合郑高铁、合蚌连高铁等几条关键线路,加上安徽本地的合六、合淮蚌、合宁、合芜、合安等城际铁路线,交通基础设施完善,高铁网络四通八达,使合肥一跃成为高铁时代的交通枢纽。

安徽处于长三角经济区,也能沐浴到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春风”。

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科技大学在合肥,半个多世纪里,如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量子信息科学实验室、一百多所高校、一大帮科技人才都选择在此安家,合肥也逐渐成长为中国新兴的“科技之都”。

科大讯飞、京东方、长江存储,联发科、寒武纪等知名科创企业随此地共同成长,形成了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有近60家的科技公司成功上市,在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七,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超过其他中部城市。

近些年,在央企当中有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央企研发分部倾向于融入创新资源集中的区域,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共同搭建产学研创新平台,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创新性人才。这些显然都是安徽和合肥的优势。

有安徽的政协委员曾就如何吸引央企来皖落户这一课题提出诸多建议。安徽省已将央企落户安徽纳入“双招双引”总体布局的重点工作之一,高度重视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以“省市联动、各方协同、广泛对接、重点突破”的原则有序推进。

河南:扬长避短

站在新一波央企离京的大潮前,河南省已早早付诸行动。河南省国资委已经陆续接触过不少央企,并向对方表达了希望其在河南设立新总部的期望。

河南在重型机械和农业两方面有深厚的产业基础。但河南的劣势也十分明显,投资环境、发展环境不如东部沿海城市,科研力量、大学数量相对较少,国际化环境也不如三大经济带。

营商环境名次不够靠前的河南,想要在营商环境上赶超其他省份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但反过来讲,如果能够吸引一、两家央企落户河南,对河南改善营商环境,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极有帮助。

所以,河南希望利用这次央企总部迁移,启动大企业带动战略,缩小与东部省份的差距,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有学者分析认为,河南可以着重吸引农业类、装备制造类、物流等几类的央企落户,扬长避短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中储粮、中国林业这样的公司,相比较东北,选择河南的好处也比较明显,因为河南在粮食储备、运输、流通等方面都有优势。另外还可以考虑吸引装备制造类的央企总部落地。物流方面,河南地处交通要道,有地理优势和自然优势。一定程度上来讲,河南如果有了这样的央企总部,可以带动和辐射华东、华北、西北和中南地区。

(编辑:王星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习近平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中越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交流座谈会在京召开
一图速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亚洲最长最重导管架钢桩完成装船
我国在大漠腹地打出首口万米深井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深度观察|长安汽车冰火两重天

让王健林退位的男人

刘伟平挂帅三峡集团有何深意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