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国企改革的深层逻辑

来源:  企业观察报       作者:李汶佳      发布时间:2022-1-11 14:37  |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国资系统深化改革的一年。

在过去的这一年里,国资国企以“1+N”政策体系为指引,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市场化改革为目标,勇踏改革“深水区”。

为更好地完成深化改革这一目标,国资委还开展了各种活动推动国企实现市场化改革。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表示:“截至12月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70%的预定任务顺利完成,改革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2021年前11个月,央企实现利润总额2.3万亿元、净利润1.75万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把视角推到全国各地,国企改革成绩单也十分亮眼。

山东省通过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省属企业控股上市公司由2016年底的28户增至目前的45户,增长60.7%。部分国企在深化内部改革上加大力度、加快步伐,打造真正市场主体。截至10月,山东省属国企营收达17137亿元,位列全国第二,实现利润总额812亿元、净利润562亿元,各项指标再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在广西,各地直属国企2021年主业计划投资比重达97.88%,清理退出176项非主营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国企重组有序实施,各科研院所同样实现了优化整合。

在山西,2021年内累计实现20家国企上市,涉及煤炭、电力、化工、天然气、制药等多个领域。17户一级企业建立了对各级子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制度,92.93%的省属企业及各级子企业实行全员绩效考核,积极探索中长期激励。

不难看出,在改革的攻坚之年,央企、地方国企按下了“快进键”,跑出了“加速度”,形成了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的良好局面。

为此,《企业观察报》经过长期深入研究,为读者精心挑选出了2021年国资国企改革十大新闻事件,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激动人心的一年,深刻理解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层逻辑。

三年行动总体完成率超70%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战略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了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为新时代国企改革搭建了“四梁八柱”。

国资央企持续深入落实了“1+N”政策体系,虽然取得了明显成绩,突出了国企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提升了包括质量效益在内的独立竞争力,但改革不平衡、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完全攻克,改革的任务依然繁重;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国企改革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基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持续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计划用三年时间,对十八大以来各项国企改革重大举措再深化,进一步落实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的具体施工图。

随后,国资委召开会议,正式对央企三年行动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各级国资委按要求制订了所辖区域的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进行统筹指引。从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化体制机制健全等多维度全面深化。

各级国资委和央企国企依照《方案》建立了改革清单,分别制定了工作台账,逐级压实责任;实施从国务院国资委到地方国企二、三级子公司的穿透式操作;对进度较慢的企业和改革当中存在问题的地方和企业,国资委直接给企业主要领导发督办函,实时监督和定期汇总;并通过包括双百行动、科改示范行动、改革试验等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尽管面临新冠肺炎疫情这只近十年影响全球经济最大的“黑天鹅”,经济发展遭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可是经过两年的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完成率已超过70%。

央企集团层面及98.2%的子企业实现了董事会应建尽建,近九成符合条件的二三级子企业实现了外部董事占多数的改革局面。三项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制度全面建立,子企业签约比例达83.6%,比年初增长54.3个百分点。

在全国37个地方中,有15个地方改革因力度较大、改革进展较快,评估结果为A级。

改革的成绩是清晰的,收益是巨大的。可以相信,只要打破体制机制藩篱,就能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国企便可以跨入高质量发展之路。

党建工作纳入公司章程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企领导体制几经变迁:从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到厂长(经理)负责制,再演变到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探索和完善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统一起来的具体方式和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国企党建工作会议上对新时代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作出重大部署,创造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企制度的重大命题,深刻阐明了“两个一以贯之”的重大原则,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

自2015年全国国企党建会议召开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就把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作为重大任务,制定印发党委(党组)前置研究事项清单示范文本,指导推动央企明确党组织的决策事项、职责范围和履职程序,将党的领导落实到公司治理全过程、各环节。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聚焦新形势下建设什么样的董事会、怎样建设董事会,选拔培养什么样的外部董事、怎样发挥外部董事作用等重点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措施。

国务院国资委先后出台了《央企董事会工作规则(试行)》《央企董事会和董事评价办法》,印发央企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示范文本等党建入章的文件,明确了国企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

在国资委指导下,央企集团全面完成“党建入章”,全部实现党委(党组)书记、董事长“一肩挑”,专职副书记应配尽配并进入董事会,94.1%的央企重要子企业制定了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

中国中车组织修订了公司章程,积极与投资者进行沟通,组织路演团队与境内外投资者进行了约50次沟通,股东大会上以高票赞成率通过党建进章程。

中国宝武改革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厘清权责边界,落实党委对重大事项的前置研究。党委重点把好政治关、方向关、纪律关、规则关,董事会在党委前置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从战略方向、行业责任担当、企业实力提升、产业资源配置、风险与收益平衡等方面进行审议,确保党委把方向真正掌得了舵,董事会做决策真正拍得了板。

中国移动以“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为原则,将国企领导人“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20字要求贯穿到选人用人全过程,修订领导干部管理制度10余项,对“20字”要求进行逐项充实细化;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制定干部考察中突出政治标准的实施细则,严把领导干部政治关、能力关、廉洁关。既报“经济账”又报“党建账”,建立经营业绩、党建工作、民主测评“三把尺子一起量”考评机制,推动党建考核从“软指标”成为“硬约束”。

中国建材坚持党建和经营“一本账”,抓紧抓实“三基建设”,切实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新优势。积极推进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有效融合,打通国有资本投资试点公司改革的底层逻辑;树立管好股权、管好国有资本的理念,明确总部是改革发展“火车头”,派出专职董监事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中体现股东意志,指导所属企业坚守主业、梳理“跑道”,加速发展。

推动“科改”示范专项行动

“科改示范行动”是继“双百行动”“区域性综改试验”后的又一国企改革专项工程。

国务院国资委认为,国有科技型企业的定位和特性有别于传统制造类国企,有必要在完善治理、加大放权、强化激励、增大创新活力动力上先行一步,尽快使“科改示范企业”成为改革的“领头雁”。

2020年,国务院国资委共选取了200余户改革创新紧迫性较强的国有科技型企业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推动深化市场化改革,重点在完善公司治理、市场化选人用人、强化激励约束等方面探索创新、取得突破。

一年多来,200余户“科改示范企业”高质量抓改革、高水平搞创新,经营业绩持续向好,活力和效率显著提升,科技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促进科技创新影响力不断增强。“科改示范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增长幅度全部超过了两位数,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提高7.7%。

“科改示范企业”集中了科研人员总数超过14万人,累计培养或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666人;累计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70个,牵头或参与的国家级项目885个。

中国航天下属的航天信息、航天电器2家“科改示范企业”全面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所属单位100%实现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并按考核结果严格奖惩、刚性兑现,经理层成员年薪最高值超出最低值近2倍,考核不达标的经理层成员严格退出原岗位。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新产业公司选聘职业经理人多名,强激励、硬约束,助力新产业开拓布局。在薪酬市场化方面,将工资总额与净利润、劳动生产率挂钩,坚持价值导向,强化正向激励。以“精准滴灌”为原则开展薪酬改革,工资增长聚焦于高效能员工,高效能员工与本部同层级员工收入差距达2.8倍。

北京石油机械公司针对生产一线操作人员较多的特点,特别新设了W序列,采用“工时+产值”考核方式,全面实行工时定额制度实现精准激励;针对产品营销人员制定了销售与服务奖励办法。另外还设立了专门技能津贴激励人才。目前公司一专多能的人才占比超过30%。

广西路桥集团实施研发预算管理和年度预算下达制,建立与研发投入和科研项目、专利完成情况相关联的考核体系,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保障了各类科研项目的投入和研发人员的稳定。这一年多,集团科研项目达692项,年度科研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的3.22%,科研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4%,企业内部科技成果转化率80%,节约成本近1亿元。

2021年中,国资委改革办、国资委研究中心联合组织编写、出版了《改革创新:“科改示范行动”案例集》,以案例形式系统总结并展现了71家央企和32家地方国企在“科改示范行动”中的改革实践以及取得的成效。

今后,国务院国资委计划在现有209户科改示范企业的基础上,聚焦国有重点工业企业和国家专精特新企业,组织科改示范企业的充实扩围工作,把更多有改革代表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的国有科技型企业纳入“科改示范行动”中来。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力度,聚焦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机制和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出台更多“小切口、接地气”的政策举措,并对重点企业提供更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撑。

央企整合再掀新高潮

十九大以来,央企集团层面战略性重组加速,先后完成了一批资产规模大、影响深远的重组项目。

国务院国资委一直在推动央企重组整合,以求解决央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同质化发展等问题。

2021年,中国星网、中国电气装备、中国物流集团、中国稀土集团先后挂牌成立,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联合重组,中国电科重组中国普天,鞍钢重组本钢,国家管网资产重组顺利完成,物流大数据平台、海工装备创新平台落地。

这一轮国企国资改革过程中,央企重组的思路是推进“强强联合”。集中资源形成合力,减少无序竞争和同质化经营;鼓励煤炭、电力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重组,更好发挥协同效应。同时,推动专业化整合。支持央企之间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转、战略联盟等方式,将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主业集中;鼓励通信、新材料、新能源、海工装备、航空货运等领域相关企业组建股份制专业化平台,减少无序竞争,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1+1>2”。

在侧重点上与2010年前后实施的重组有所不同。过去实施的央企重组大多是围绕单一商品或产业,而本轮央企层面整合更多是侧重全产业链的合作,重在增链、强链、补链。有的重在核心技术、薄弱环节的整合,旨在强弱项、补短板;还有的企业重组后体量更大,但核心在于做强做优做精,着重培养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以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的组建为例,该集团组建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在输配电装备制造领域资源分散、结构性矛盾突出、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构建起具有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共进的产业协同发展生态,将成为引领我国输配电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保障国家电力能源安全、广泛参与国际电力能源竞争的重要力量。

中国稀土集团不仅囊括了原料、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还把以往分散在全国各地、各家企业的研发力量统一了起来,实现了产学研力量的全面整合,为后续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来看中国物流集团的组建。在工业4.0背景下,供应链各环节联通成为起点和标配。中国物流集团的组建提供了一个整合的专业平台,可实时接手高科技产业国企的现代物流需求,站在一个较高起点进行专业投资和资源布局,有助于未来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聚焦。

新一批区域综改试验区获批

在2021年,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批复沈阳、杭州、西安和青岛四省市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实现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关于综改试验扩围的任务目标。

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既是一项国企改革重大专项工程,也是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重要任务。要求试验区把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作为重要使命,把深化央地合作作为区域综改试验的重要内容,把用足用好正向激励政策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2019年7月,经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将上海、深圳作为首批综改试验区,同时,选择沈阳开展国资国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专项工作。

首批综改试验区在完善体制、优化结构、激发活力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推动了非公经济发展,实现了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比如上海,通过实行“直接监管+委托监管+指导监管”,直接监管企业资产、营收、利润占比均超过90%;搭建金融、运营和投资3个平台公司,初步形成“1+3+N”国资监管架构;同步开展分类改革、分类监管、分类考核,推动改革更加精准化。

深圳深化分类授权放权力度,创新构建智慧国资监管平台,国资监管实现高效化、数字化、智慧化。

新一批综改试验区提交的方案各有侧重。

青岛的特色是关注国有企业家队伍建设,确定了以贯彻落实国企领导人员“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20字要求为主线,“五位一体化”的综改模式。全面激发国有企业家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引导国企在落实国家战略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以人为核心要素,激发微观主体市场活力。

杭州区域综改将发挥好“数字经济”先发优势,推进国资国企数字化改革。结合浙江省委数字化改革部署,实施国企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国资监管体系、建立数据共享合作机制。

沈阳定位在“深化”综合改革上,依托老工业基地等装备制造基础,通过加大央地合作,一方面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2年,国资监管大格局和央地国企改革发展一体化格局将基本形成,而且还将招商局集团和辽宁省、大连市共同开发建设的太平湾合作创新区纳入区域性综改试验,将太平湾合作创新区打造为国资央企合作经济飞地。

“双百企业”名单再次扩围

“双百行动”是国企改革专项行动之一。计划选取百余户央企子公司和百余户地方国有骨干企业,推进综合性改革,打造一批治理结构科学完善、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的国企改革尖兵,充分发挥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形成全面铺开的国企改革崭新局面和良好态势。

自2018年公布首批名单404家后,虽有所增减调整,但总体上呈增加趋势。2021年公布最新数据,入榜企业已增至449家。

国务院国资委要求各“双百企业”抓基层、抓典型、抓落实,把更多精力聚焦到解决重点难点实际问题上,推动中央精神和决策部署落实落地、见行动见效果。“行动”开展三年多来,入选的央企子公司和地方国企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改革尝试,取得了积极成效。

五矿集团旗下的中国有色工程有限公司围绕“五突破、一加强”目标任务,深入推进综合性改革,不断推动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公司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研发项目管理机制;积极推进骨干员工持股试点改革、申请开展岗位分红激励改革,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成立恩菲矿研技术公司,进行科研项目分红试点,开展“揭榜挂帅”等科研课题研发活动,积极组织五矿科创基金申报工作,用好各类资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的航天电工试点推行的职业经理人制度,杭州航天技术骨干实施岗位分红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实施了核心员工股权激励。与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所属公司合资成立航天时代飞鹏有限公司,同步引入核心员工持股激励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江苏“双百企业”徐工集团围绕研发智能化、制造智能化、供应链智能化、服务智能化、管理智能化、大数据运营、信息技术研究及数字化产业等8大方向,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全价值链深度融合等12项能力提升,落地分解42个专项工作,系统化推进,全力打造智慧徐工。

河南“双百企业”郑煤机在能源转型压力下,瞄准了汽车零部件市场,从美国贝恩资本手中收购了亚新科,从德国博世手中收购了电机业务,使自身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领域。制造工厂遍布在德国、西班牙、匈牙利、印度、墨西哥、巴西等多个国家,成为了国际化的制造商。为吸引国际化的人才前来参与管理,郑煤机更多是靠国际化薪酬、干事创业的平台和价值观吸引国际化人才。

四百多家“双百企业”改革形式的不拘一格,促进了国企改革以点带面、星火燎原局面的加速形成。

推进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

近年来,部分国资央企管理创新尚未跟上,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尚存较大差距。新时期国有企业如何应对新挑战新要求,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

为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国务院国资委在2020年启动了国有重点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对加强管理体系及管理能力建设作出部署安排。希望于2022年前基本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中国特色现代国企管理体系,企业总体管理能力明显增强,部分国有重点企业管理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国务院国资委提出,要综合分析世界一流企业的优秀实践,深入查找企业管理薄弱环节,持续加强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组织体系、责任体系、执行体系、评价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及水平。具体来说,要着重做好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运营管理、财务管理、科技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8方面工作。

2021年多数国资央企根据自身定位,选取了合适的对标企业,针对性地找差距、补短板。

中国中铁重塑组织治理、经营管理、运营管理、科研管理、政治保障五大体系,促进管理提升,打造追赶世界一流企业管理新格局,推动企业管理水平和发展质量实现飞跃。

中冶集团上海宝冶通过项目管理体系建设和项目管控信息化平台搭建,实现了项目管控水平的跨越式提升。项目管控体系是上海宝冶近20年项目管理成功经验和做法的总结提炼。该体系在完善项目管理机制体制的基础上,创新管理流程,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从质量、成本、风险、人力资源、信息管控平台建设五个维度加强对项目的高效管控,实现集约化管理,让项目质量管理信息透明化、产品质量可视化、数据精准化、工艺标准化、流程规范化,实现数据共享、及时纠偏、降本提质的管理目标。

广州发展重点关注完善了合规管理制度体系,促进合规管理规范化。为此专门制定《合规管理办法》,指导二级子企业开展合规管理工作。管理办法聚焦公司治理、市场交易、投资管理、资本运作、安全环保、工程建设、劳动用工、财务及税收、资产管理、知识产权等10个重点领域,并将市场交易、资本运作、安全环保及投资管理作为重中之重,凸显广州发展能源投资的企业性质及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特点。

珠江啤酒对标欧洲一流啤酒企业,积极推进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的模式,在文化商业、工程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发掘引入人才。充分借助广州市国资委关于面向全球选聘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工作契机,珠江啤酒结合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和生产经营实际,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研究人才需求,发布市场化的招聘岗位信息。从多层次、多维度对应聘人员进行测评,为总部工程项目开发建设、市场策划等新业态引入新鲜力量,作为重点专业性人才进行跟踪培养。

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要发展已成为2021年国资央企深化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的主轴。

深度推动“三化”监管

坚持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开展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是中国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优势所在,也是操作难点之一。

目前,国资央企的“三化”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央企集团层面全部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重要子企业设置比例超过90%,法务人员达到3.2万人,比2015年增长60%,专业化率超过80%。

不过,“三化”建设在个别领域仍有尚待补全的缺口。有的央企目前在开展海外业务时面临着一些贸易限制,有较大的涉外法律风险;在国内市场有可能面临改革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风险、高负债经营风险等,这要求央企的法治工作深度参与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混合所有制改革、投资并购、科技创新等重点任务当中,严格落实规章制度、经济合同、重大决策100%法律审核把关要求,通过写入制度、嵌入流程,使其成为不可逾越的环节。

为此,2021年11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法治央企建设的意见》。要求紧紧围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央企“十四五”发展规划,着力健全领导责任体系、依法治理体系、规章制度体系、合规管理体系、工作组织体系,持续提升法治工作引领支撑能力、风险管控能力、涉外保障能力、主动维权能力和数字化管理能力,不断深化治理完善、经营合规、管理规范、守法诚信的法治央企建设。要求企业集团总部加强法律审核把关,严控法律合规风险。

尤其是突出了创新监管手段的地位,希望国资央企着力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化合同管理、案件管理、合规管理等重点领域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推动法务管理从信息化向数字化升级。

中国有色集团在对23个国家进行风险评级的基础上编制了投资负面清单。

中交集团启动了35个国家法律风险防范数据库建设。

中粮集团法务人员全程参与、深度介入境外重大投资项目,从项目筹划到落地,全程参与,保障项目依法依规。

中国中铁共出具法律合规意见书130余万份,提出审核意见1000余万条,采纳率84%。制定发布境内业务合同范本39个,中英文双语版境外业务合同范本12个,组织建立中英文合同条款库,较好地从源头防控合规风险,保障依法合规经营。

中国建筑集团除了加强持续深化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充分发挥“关键少数”作用之外,重点打造了管理数据集采审批平台,汇集62万余家中小企业,累计招投标65.7万次,交易总额4.2万亿元,单单有审批,笔笔有痕迹,次次可追溯,有力促进全行业供应链管理合规。

大力度参与“保供”行动

2021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依旧持续。

在国外,受限于各地的条件,有海外业务部门的国企在确保自身严格防疫的同时,向所在国提供了口罩、消毒设备等力所能及的防疫支持。

国药集团为首的医药类央企国企通过捐赠及商业购买等形式累计向世界提供了总计20亿剂的新冠疫苗,助益全球抗疫行动。

在国内,2021年入夏之后,河南和山西多地先后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国务院国资委第一时间组织统筹央企昼夜兼程,千里驰援。防汛救灾一线,中国安能、中国电建、中国石化等驻豫、驻晋央企全力投入排水抢险,帮助抢修桥梁道路,疏通河道沟渠,在应急救援、能源供应、通讯保障、物资援助等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为抗洪救灾贡献央企力量。

临近入冬,东北、长三角、珠三角面临巨大的能源压力,个别地方还出现了拉闸限电现象。

为保障居民冬季用电采暖需求,国务院国资委连续四个月将“保供”工作放在首位,举行了大小会议数十场,给国资央企压实责任。

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和地方煤炭国企第一时间开足马力生产电煤,稳住了市场预期;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增大了天然气进口量,从源头上稳住了供给。中铁集团向山西、内蒙古等额外调派了运力,保证了东北地区电煤库存。华能、华电、大唐等发电企业为旗下各电厂拨出专款,用以采购燃料,要求机组做到能发尽发。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截至目前,全国居民用电需求得到了满足,再没有出现拉闸限电现象;北方供暖工作正常、有序展开,居民生产生活没有受到能源紧张所带来的影响。

混改进展超预期

自我国推进国企改革以来,混合所有制改革就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2016年国务院责令国资委、发改委牵头开展国企混改试点以来,先后推出了4批共208家国资央企参与试点。近100家试点已经完成了引入战略投资者、调整股权结构、优化公司治理、深度转换经营机制等主体任务,共引入外部资本2000多亿元,外部资本平均持股比例达35.9%。

过去三年,央企新增混合所有制企业超过3000户,引入社会资本共计5000多亿元。央企所有者权益中,引入社会资本形成的少数股东权益由2012年的3.1万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8.4万亿元,少数股东权益占比提高10多个百分点。

2021年上半年,央企通过产权市场、股票市场实施混改150余项。各地通过混改引入社会资本超过900亿元。不少地方的混改在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治理机制等方面均呈现灵活多样的特点。

另外,进入2021年,民企参与混改的深度、广度较以往有了明显拓展,从此前的国资央企二、三级企业逐渐转向一级企业和集团层面。铁路、电力、石油、天然气、电信等重点领域成为了混改工作“高发区”。

全国工商联最新收集汇总了300多家民企参与混改的意向申请。一大批企业希望通过参与混改同国资系统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民企当中,要求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去参股或者控股民企、实施“反向混改”的呼声也很高。

在老工业基地东北,东北制药、中兴商业、北方重工通过混改营收和利润都实现增长,一举摘掉了压在身上“僵尸企业”“无效企业”的帽子。混改的红利已经让广大员工享受。以北方重工为例,混改后在岗职工月平均收入连续两年保持在25%以上的增长幅度。

这些变化,就连企业自身在混改之初都不敢想。

国资央企的改革尚处于正在进行时,但一条清晰的改革路线已然呈现,那就是:确立国企的市场主体地位。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企业观察报》秉承“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之使命,将一如既往、深度报道国资央企改革的重大进展,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注:本文标注的新闻序号不反映新闻本身的重要程度)

(编辑:王星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闭幕
国务院国资委与辽宁省举行工作会谈
一图速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亚洲最长最重导管架钢桩完成装船
我国在大漠腹地打出首口万米深井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中交房地产变中求存

揭秘 | 中建集团是如何摆脱开发商拖累的

宗庆后之后,娃哈哈面临三大挑战!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