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区食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据媒体报道,部分地方的社区食堂却陷入运营困境,甚至出现了“开9家亏6家”的现象。
据统计,2023年新注册的各类社区食堂超过1700家,但与此同时,部分食堂停止了经营,遍及北京、西安、沈阳、杭州等多个城市,有些食堂甚至开业不足两个月即关门,上百位老人预付卡无法退款。记者调查发现,中部某省老年食堂亏损面达到61.77%;江苏苏州共建成助餐点2059个,但实际运营只有913家,其中有一半助餐点处于亏损运营状态。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曾对40家老年餐桌机构开展典型调研,结果显示,有55%的食堂经营机构表示,餐费价格很难与成本同步,亏损缺口有加大趋势。
社区食堂怎么了?
餐饮经营没有秘密,无非就是控制成本和增加收益。跟市场化的餐饮企业相比,社区食堂具有更强的公益属性,价格实惠是王道。在开办初期,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往往共同扶持,通过减免房租、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企业赞助等多种方式降低成本。但政策红利是有限的,如果不能靠正常经营来覆盖成本,这样的经营模式就难以为继了。
增加收益需要有稳定的客流,但与设想不同的是,实际服务人数远低于预期。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德福调研发现,苏州老年助餐理论供客量为12万人,日均实际服务量只有2.4 万人;无锡宜兴助餐服务中心(点)日均服务人数约为3100人,仅占全体老人的1.22%;青岛2023年985处助餐机构服务95万人次老年人,平均每处每天仅服务3人次。
需求与供给为什么脱节?定位不准,高估客流。老年人是一个年龄跨度较大的群体,需求各异,不少老人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并没有一日三餐外包的习惯。因此,社区食堂的刚需对象是那些高龄的、独居的或自理能力不足的老人,这部分老人有多少,在办食堂之前需要准确摸底,否则有可能高估了客流。一些地区为了追求“全覆盖”,盲目扩张社区食堂数量,导致供给远大于需求。
福利泛化、资源浪费。社区食堂的政策红利目前还不能做到全民普惠,政府的托底式服务应重点保障低收入、高龄独居等困难群体。可是,目前的补贴方式是补贴运营,也就是说,不管是不是困难群体,都享受了低价“福利”,老人们的收入水平、经济条件不尽相同,这样的补贴方式是最不经济的。
只靠补贴,经营策略单一。有些社区食堂过于依赖政府补贴,缺乏市场化运营机制,为了节省房租,选址不考虑经营需要,不从顾客的便利性出发;长期打低价牌,在菜品质量提升和花样翻新上,供给不足。餐饮是市场竞争非常充分的行业,面对周边生龙活虎的小餐馆、快餐店、面条馆……客人们很快就失去再来的兴趣。
社区食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民生保障”的原则,精准定位目标群体,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将有限的福利资源用于解决最刚需、最迫切的问题。在相关课题调研中,有学者发现,一方面是城市中,社区食堂被淹没在争奇斗艳的餐饮市场里,另一方面却是乡村中最需要助餐的高龄、独居和困难老人,难以获得相应服务。因此,办好社区食堂,需要“回到初心”,先从刚需群体出发,以生活自理能力、经济承受能力等指标为依据,将助餐福利精准地向困难群体倾斜。
办好社区食堂,一定要有市场意识。优化运营模式,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入市场化机制,可以在菜品种类和定价策略上做更精细化、阶梯式的区分,用优惠的、清淡的、软烂的,吸引老年群体;用随行就市的、丰富的、口味多元的餐饮种类,吸引年轻群体。要知道,没有时间精力做饭,又不想一直吃外卖的年轻人,也时常流露出对食堂就餐的向往。不妨对现有的社区食堂做一做评估,确实缺乏运营条件,就及时撤并或转型,别在贪多求全中浪费资源。
社区食堂是惠民工程,是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解药”,不能只讲面子不讲效益。前期的科学规划、合理的市场运营、有效的资源整合、事后的监管验收,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期待有关部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使这一民生工程行稳致远。
(编辑:王星)
凡本网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企业观察报》社有限责任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企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10-68719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