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  新华网       作者:赵健彤 刘舒      发布时间:2023-10-13 16:10  |  

2023年上半年,大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189.5亿元,增长6.2%,总量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9.2和7.7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

今年以来,大连市围绕“两先区”“三个中心”建设任务,着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迈进,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图为大连重工装备集团的工人们正在进行橡塑装备安装调试。新华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

产业结构调整驱动“老字号”转型升级

走进大连重工装备集团下属曲轴公司加工车间,机器轰鸣,主机手紧盯曲轴车床的操作面板,观察加工情况。

“企业发挥配套能力强、性价比高、服务周期短等竞争优势,不断扩大船用曲轴市场份额。”据大连重工装备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企业曲轴产品订单已排满全年。

大连重工装备集团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领域的大型重点骨干企业,由原大重集团、大起集团、大橡塑和金重四家百年“老字号”企业,经过两轮国企重组整合而成。

作为一家主要为冶金、港口、化工、新能源和航空航天等国民经济基础领域提供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制造企业,现拥有有效专利1000余项,创造了450余项“中国第一”,产品远销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为大连重工装备集团的工人们正在进行大型风电齿轮箱装配。新华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

据了解,集团聚焦主业提质增效,强化协同融合发展,并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成功研制了世界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馈源支撑索驱动系统、国内首台35万吨/年聚丙烯挤压造粒机组、世界最大费托合成反应器……随着一批自主研发的大国重器成功投产,企业的发展质量不断跃升。今年1月至7月,大连重工实现营业收入84亿元,同比增长31.1%;利润同比增长255.4%,生产经营继续保持高速高质增长。

大连重工装备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主要经营指标实现大幅增长,一方面是重组整合经营成效超出预期,另一方面得益于重工装备集团全力实施的“质量上上”和精益管理两大专项行动,精准打通外配套件供货、产销、物流等堵点。

“企业正推进‘产品+服务’智能化升级,由单机智能化向系统级智能化、工厂级智能化发展,加速推进大型智慧焦炉、无人化连续卸船机等产品核心技术的优化迭代。”大连重工装备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今年1至7月,企业合同履约率达99%以上,确保了国内外一批重点项目按需出产、按期销售。集团市场拓展也捷报频传,成功签订亿元以上合同13项,再创历史同期新高。

图为恒力聚酯科技产业园施工现场。新华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

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原字号”绿色发展

工程车往来穿梭,数万名工人同场工作……走进位于大连市长兴岛的恒力聚酯科技产业园,施工现场呈现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恒力石化(大连)化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园的一期项目即将分步投产,这里可将基础化工品转化为高端化工及新材料产品,打通从石油到精细化工的黄金链条。“作为大连市石化产业补链延链强链的示范项目,全部达产后,可新增年产值1100亿元。”

近年来,大连市围绕石化、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优势产业聚链成群,精准延链补链强链固链,产业链条逐渐完善。在推进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建设进程中,恒力集团展现了企业的担当与作为。

图为恒力环境生态监测池。新华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

回环式连廊、各类宽叶绿植、池中畅游的锦鲤……在恒力(大连长兴岛)产业园内,一座精致的绿色工厂映入眼帘,让人仿佛置身室内公园。

“这个养鱼池中的水是生产污水处理后的回用水。”恒力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我们的污水处理技术采用全球最高标准,首次将嵌入式污水处理的理念应用在石化行业,曾经获得‘气候特别奖’‘改变行业的技术革新奖’。”

近年来,恒力集团一改人们对石化企业不安全、不环保的刻板印象,在“从一滴油到一匹布,从一块煤到一根丝”的产业链条上发力,对标世界一流,为我国临海大型石油化工项目开辟了一条环境友好、低能耗、高产出的发展新路。

据了解,2010年,恒力集团在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的大连长兴岛,建设总投资2400亿元的恒力(大连长兴岛)产业园。一次性规划石化、炼化、化工三大板块,现已全部建成投产, 80%装置做到了全球规模最大、效率最优。

2022年2月,恒力集团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步伐,在大连长兴岛新增投资500亿元,开工建设恒力聚酯科技产业园;同年7月,恒力集团收购STX(大连)资产,成立恒力重工产业园,计划投资180亿元,打造世界一流船舶建造及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集团现已发展成为炼油、石化、聚酯新材料和纺织全产业链发展的国际型企业。”据恒力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恒力集团在大连地区销售收入超过2834亿元,上缴各类税收256亿元。

图为100MW(兆瓦)级液流电池储能电站。新华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

坚持自主创新助力“新字号”快速成长

走进融科储能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智能制造基地,打桩机正在不停作业,今年年初,融科储能智能制造基地二期项目正式启动,建成后,功率单元年产能可达1GW(吉瓦)。

作为大连“新字号”的典型代表,融科储能自2008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自主研发和生产全钒液流电池关键材料及核心部件,并提供一站式电能存储解决方案。

“我们有‘三大自主’,第一个是自主知识产权,第二个是供应体系自主,第三个是前段核心原材料自主。”融科储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世宇说:“企业自创立就紧盯国家能源转型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道路,现已拥有国际、国内技术专利30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项10余项,并主导和参与全钒液流电池领域50余项国内外标准制定。”

与此同时,融科储能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在技术研发、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创造了多项技术成果,不断提升和拓宽全钒液流电池的应用稳定性和适用领域。

图为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的电池集装箱。新华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

2022年12月,企业承建的100MW(兆瓦)级液流电池储能电站成功并网,刷新了储能行业纪录。截至目前,融科储能产品分布在国内以及美、澳、德等海外地区40项重点工程项目中,广泛应用于电网调峰、可再生能源并网、工商业微网等领域,占行业市场份额60%。

“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技术上的突破,还有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王世宇表示,“企业成立以来,政府部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帮助,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未来,我们将坚持自主研发,坚守实业报国的决心,为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大连,像融科储能这样的“新字号”企业还有很多,而这与大连市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密不可分。

据大连市科学技术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大连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4100家,国网平台累计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8000家,培育雏鹰企业1285家、瞪羚企业195家、种子和潜在独角兽企业8家。

(编辑:王星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习近平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中越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交流座谈会在京召开
一图速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亚洲最长最重导管架钢桩完成装船
我国在大漠腹地打出首口万米深井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深度观察|长安汽车冰火两重天

让王健林退位的男人

刘伟平挂帅三峡集团有何深意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