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牵挂的乌梁素海,如何焕发生态之美?

来源:  企观国资       作者:中国建筑      发布时间:2023-7-24 10:26  |  

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乌梁素海,了解当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等情况,察看乌梁素海自然风貌和周边生态环境。习近平强调,治理好乌梁素海流域,对于保障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的方向是明确的,要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秀、空气新的美丽家园。

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

然而,20世纪90年代开始,乌梁素海出现自然补给水量减少、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生态功能退化等现象,乌梁素海水质逐渐变为劣Ⅴ类。

2019年5月,中建集团旗下中建一局挑起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大梁,修复试点工程开工建设。这是全国规模最大、实施时间最早、业态最全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工程,建设者们面对着工程难度大、治理种类多、施工环境艰巨等诸多难题。

一体化、系统化修复是乌梁素海生态综合治理的逻辑起点。中建一局围绕“修山—保水—扩林—护草—调田—治湖—固沙”的系统路径,开始了它的生态修复之路:通过荒漠化治理稳固沙丘、林草修复改善区域土壤及气候条件,巩固治沙成果;通过修复矿山环境遏制地表水土流失,保证植被覆盖度,减少区域土壤沙化;通过海堤治理还原水体生态,保证水体安全,让乌梁素海这颗“塞外明珠”逐渐恢复昔日光彩,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植树种草黑科技,助力荒漠变绿洲

为了治沙,中建一局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创新性研发出两大治沙“神器”——轻型压草覆沙机械和梭梭-肉苁蓉同步种植一体机。

压草覆沙,是我国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对抗流动沙丘的最常用手段。先将稻草均匀地铺在沙面上,再用一种类似铁锹的压沙工具,在稻草中间部位向下压,让草对折着插入沙中15厘米深,同时沙面以上保留15厘米。这样一排排一列列纵横交错,形成一个个一米见方的“草方格”,像一堵堵矮墙,阻挡强风将沙子吹飞,千千万万个草方格编织成一个细密的大网,限制住沙丘的流动。

而装有履带的压草覆沙机械,将原本需要人工压草的工作变成了标准化、机械化工作,效率提升了50倍。

梭梭树,是重要的固沙植物,它的根系是树冠的三倍长,即便被沙漠中的狂风拔起,仍然能够存活。肉苁蓉,又称“沙漠人参”,是一种名贵补益类中药材,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它的生长方式是寄生在梭梭树的根部。

梭梭树与肉苁蓉的最佳搭配,让沙漠治理工作实现了从“望沙兴叹”到“治沙增收”的华丽转变。

梭梭-肉苁蓉同步种植一体机拥有并列2个开沟器,一个用于种植梭梭,另一个用于播撒肉苁蓉种子,实现梭梭和肉苁蓉同步机械化植苗和播种,缩短工期,节约劳动力,工效可提高4倍。

4年间,中建一局项目团队共在沙漠中铺设草方格约3100万个,种植梭梭树等苗木1500万株,铺设沙漠道路160公里。

三重治理齐发力,矿山整容现原貌

修山,是一件极其繁重的工作。4年间,中建一局项目团队采用削坡、“三联防护技术”,以及崩塌体清理-防护堤导流-泥石流物源镇压清运-生态修复“四步走”等三重治理方式,恢复矿山植被、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消除地质灾害。

所谓“三联防护技术”,是指为减轻矿区对环境和安全的影响,通过削减矿山区域的地形高度,增加土地利用面积,通过物理防护、抗蚀防护和植被生态修复防护三重措施联合(“三联”)防护稳固山体。

物理防护,是通过地质勘查,根据现场坡面质地,铺设锚杆加镀锌机编金属网,能够很大程度防止矿山碎石坍塌下坠;

抗蚀防护,是通过专用纤维、粘结材料的加入,增加基材抗风蚀、雨蚀等侵蚀的能力;

植被生态修复防护,是通过土壤生境系统、植被群落系统和物质循环系统修复,使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据介绍,“三联防护技术”具有消纳减排、改善气候的生态环境的效果,同时工程造价经济合理,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建立生态防护网,万亩大地披绿衣

在林草治理区域,中建一局项目团队种下了一排排山桃、山杏树,很大程度减少了区域地表径流和防止水土流失,逐渐形成了完善的生态型防护网。

“我们在2019年刚开始做项目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要达到‘以林养林’,所以我们选择的树种大多是像山桃、山杏、酸枣等既适合在当地生长,又具有经济价值的。”乌梁素海项目林草业态负责人表示。

如今,曾经“沙漠色”的林草地又重回碧色。这也得益于项目团队在实践中研发出的两大“神器”:一是开展精准化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研发,结合土壤水分监测系统,构建基于不同植物不同生长时期水分、养分需求的全自动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实现精准灌溉。二是首创飞播造林新方式——无人机飞播。据悉,乌梁素海林草业态区的无人机飞播面积达1万余亩,相当于1000个足球场。

4年间,当地新增林业生态修复面积3.3万亩,有效减少区域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提高乌拉山南北麓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水平。

海堤治理四步走,碧水花鸟映蓝天

缓步登上海堤,乌梁素海映入眼帘,所闻所见之处,百鸟争鸣,百草丰茂。如今乌梁素海有各种鸟类260多种,其中最出名的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疣鼻天鹅。

“小时候走到湖边都能闻到淤泥的恶臭,味道可难闻了,湖水都是褐色的。”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乌梁素海项目海堤业态负责人邬东表示。曾经的乌梁素海泥沙淤积,水深不足1米,水体流动性差、交换不足。

2019年,中建一局项目团队开启乌梁素海海堤治理工程。项目团队采取对原海堤加高培厚、碾压、护坡、路面四步施工进行综合整治。

第一步,加高培厚。对于原海堤路面草根、腐殖土等影响堤防填筑的杂质进行清理,在海堤两侧填筑围堰。

第二步,碾压平整。对原海堤清理后,在第一次铺填前进行平整压实,并在培厚过程中进行分层碾压。

第三步,使用新型护坡材料——蜂巢格室。乌梁素海水面大、水深小,风浪是造成坝坡破坏的主要因素,蜂巢格室因其结构特点可以减小水流对边坡土体的侵蚀作用。

第四步,在堤顶铺设10厘米厚泥结碎石路面,保证周边村民通行顺畅。

4年间,乌梁素海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整体Ⅳ类、入口区水质为Ⅲ类,水体由轻度富营养状态改善为中营养状态,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2022年10月,乌梁素海流域生态治理修复项目进入整体验收阶段,项目累计完成沙漠治理面积4.8万亩,修复矿山面积58平方公里,修复林草3.3万亩,完成海堤路修缮68.76公里。项目完工后,将使“北方防沙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每年可减少100万立方米的黄沙流入黄河,使黄河中下游水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并推动流域内3.7万人口增收。烟波浩渺,水天一线;绿苇摇曳,飞鸟翔集。如今的乌梁素海处处生机勃勃。

在年近60岁的杨革命印象中,肆虐的风沙和一次次迫不得已的搬家占据了他的整个童年。每每谈起,他几近落泪。而现在,看着自己家园周围的绿色覆盖面积日渐增大,沙漠越来越远,他又几多欣喜。一悲一喜间,蕴含着中建一局项目团队的无畏与艰辛。

“回想建设岁月,与风沙鏖战,和星辰相伴,我们亲眼见证了漫漫黄沙变成茫茫绿野、‘沙进人退’变成‘绿进沙退’。今后,我们将把乌梁素海的修复经验拓展到更多生态工程建设中去,让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东区项目经理张富成说道。

“⾛进新国企——中建⼀局乌梁素海流域⽣态治理修复项⽬媒体开放⽇”活动 ▲

(编辑:王星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习近平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中越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交流座谈会在京召开
一图速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亚洲最长最重导管架钢桩完成装船
我国在大漠腹地打出首口万米深井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深度观察|长安汽车冰火两重天

让王健林退位的男人

刘伟平挂帅三峡集团有何深意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