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永不停歇的江汉战歌

来源: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楚学朋      发布时间:2024-1-23 15:35  |  

13万人,历时两年10个月,建成了年产百万吨的江汉油田。

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决策,下达了开发建设“三线”油田的战略决策。1969年8月1日,“五七”石油会战指挥部成立。来自大庆、四川、新疆、青海、玉门等40多个石油单位的4万余名职工,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单位12100余人,武汉军区抽调的25000名退伍官兵和地方民兵师37000余人,共计12.89万人,在“房无一间、路无一条”的沼泽里,历时两年零10个月,建成了年产百万吨的江汉油田、年加工能力250万吨的荆门炼油厂,发现了建南气田、南阳油田。

寻找第一井

江汉平原沼泽地下,到底有没有石油?石油的规模有多大?有没有开展石油大会战的必要?

1961年10月8日,广西田东荒野上,刚刚参加工作不久、正在和勘探队的同事们找石油的小青年汪仕忠,被一纸调令派到了江汉油田。他们的任务很简单:去打一口探井。这口井,决定着国家石油战略的制定。

224e2fa9483963d77ee0373a55168abe_QQ%E6%88%AA%E5%9B%BE20240118112546.png

国家急需石油,勘探却迟迟无法突破。“这个层位到底能不能出油、数据上有没有问题、井位选得准不准?”汪仕忠和同事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1966年2月,勘探指挥部从潜江迁到荆门沙洋高桥村。正是江汉平原最冷的时节,他裹着大衣在四处透风的小平房里苦苦思索着,“在高盐地层,到底有没有出油的可能性”。

当时的设备十分简陋,屋里面支起了几个大锅,技术人员们用笊篱在里面筛选着,犹如在茫茫沙海中寻找珍珠,一堆又一堆的岩心、砂样在料场上堆成了山,却迟迟没有发现。日子一天又一天地过去,汪仕忠和同事们始终没有放弃寻找。也许是被他们的虔诚感动了,当第一颗蕴藏的石油的油砂泛起一朵油花时,汪仕忠捧着这粒黑乎乎的油砂,激动地大叫起来:“有了,找到了。”

有了发现,就有了目标层位和钻探方向。6月15日,钟11井在无数人的企盼中开钻,所有的人都像开足了马力一样昼夜不休,急切地等待着好消息。9月11日,钟11井完钻,9月28日试油。当原油喷涌而出时,汪仕忠和大家一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现场响起了欢呼声。这口井被大家称为“江汉第一井”,宣告着会战第一口油井、也是湖北省第一口工业油井的诞生,证明了江汉油田不仅有油,还可以存在着大油田。江汉油田大会战的决策由此定下。

攻关芦席棚

1969年,在国家石油战略东移的部署下,勘探取得初步突破的江汉油田开始了石油大会战。与铁人王进喜在同一个战壕中度过了5年难忘时光的刘邦埊,怀揣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火热情怀,毅然参加了轰轰烈烈的江汉石油大会战。那年9月,他历经七天七夜辗转到达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的红旗码头。尽管早有思想准备,会战的艰苦程度仍然超乎意料。这是一片蚊虫横行,遍地芦苇,血吸虫肆虐的沼泽。房子要自己搭,水井要自己挖,路要自己修,实验器具要自己造。

与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相比,更让刘邦埊焦虑的是江汉地质情况异常复杂,从大庆引入的井下工具、配套工艺“水土不服”,试采施工无法如期进行,地下的油再多也只能干着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群来自天南海北的石油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木箱当绘图板、床板当办公桌,在油灯下画出了攻关大队的第一张井下工具草图。

席棚房的灯光彻夜不息,比星光更滚烫的灯火,照亮江汉油田工程技术一路前行。在席棚房里,刘邦埊和同事们白天跑钻井作业现场,和兄弟单位的交科研人员交流经验,晚上借着微弱的灯光协同攻关。冷了,就披上被子取暖,要么在棚子里跳一跳、跑一跑,饿了,就多喝点热水抗一抗,或者把白天省下来的米饭用开水泡一下垫垫肚子。常常是干到凌晨,困得受不了才在被窝里睡个囫囵觉。

他们凭借最简陋的试验工具和自制设备,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解决了油田开发的技术难题,产生了100多项科研成果。井下工具解决了,试采中的难题迎刃而解,油流滚滚而出,短时间内建成了百万吨级的油田。

荒滩建油城

江汉石油大会战正值国家最困难的时期,物资极度匮乏,10多万人的吃饭成了大问题。采油、钻井、作业、油建,无论哪个岗位,设备就为,都要靠人拉肩扛,巨大的体力消耗和短缺的粮食副食,让油田闹起了饥荒,严重拖了大会战的后腿。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勘探指挥部在开展石油大会战的同时,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农业生产大会战”。1万多人会战职工家属和知青年被组织起来,以团为单位建立了生产队,决心发扬大庆会战“五把铁锹闹革命”的传统向荒滩要粮。

当时的油田周边是涝渍地,除了芦苇根本种不了庄稼,就连当地的农民都没有在这儿种粮食的尝试。听说石油人要在这儿种田,大伙儿都来看个稀奇:这不是把种子朝水里扔嘛。

要种田,先得改良土地。农业队的家属们开沟挖渠,在齐膝深的泥水中挥舞着铁锹、镢头,将水引入排灌渠中排走,然后一块田一块田地作垄、翻晒,硬是把污泥塘变成了平平整整的田地。缺少化肥,他们就收集牲畜棚里的牛粪堆肥发酵,施到田里改良土壤,把生地变成了肥力十足的熟地。为了育秧,农业队的家属们“占领”了职工澡堂,把锅炉烧得红通通的,满身大汗地看着稻种发芽、抽叶。

为了确保首种成功,他们请教农技专家,结合当地的特点、农时规划插秧。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数千名农业队员以史家湖农场为中心,将数万亩农田插满了嫩绿的秧苗。当地农场的职工说:“哪见过这样种田的,到时候有你们哭了。”

国庆时节,油田第一批改造完毕试种的农田,黄澄澄的稻穗弯下了腰,在秋风中犹如金黄的波浪起伏着,迎来了罕见的大丰收。当地的农民服了,纷纷前来取经,要经验、要技术、要种子。当年,油田会战的职工吃上了江汉油田自己种出来的大米。

与此同时,农业队还挖塘养鱼、围圈养猪、种植蔬菜,食堂、托儿所、缝纫组、理发店在各团纷纷建了起来,在建成百万吨油田的同时,也实现了生活上的自给自足,极大减轻了地方的供应压力。

(编辑:王星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习近平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中越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交流座谈会在京召开
一图速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亚洲最长最重导管架钢桩完成装船
我国在大漠腹地打出首口万米深井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让王健林退位的男人

刘伟平挂帅三峡集团有何深意

中国移动还值得继续持有吗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