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县“黄帝原冢地”之史料考

来源:  靖边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赵世斌      发布时间:2021-10-29 15:25  |  

▲此为靖边县杨桥畔瓦渣梁村出土的陶器,上书“阳周塞司马”


●作为中国夏、华两族的始祖轩辕黄帝,他的陵冢究竟在中国何地?

●西周、先秦之时,此事尚无争议。

●自王莽新朝终至东汉开朝始,由于地名的更改及人为对史籍的删减,黄帝原冢究竟地处何方就成了一个问题,从此变得扑朔迷离,争论不休。

●此后历朝历代,由于史料混淆,因此上古中国之地和诸祖陵寝坟冢越发弄得不清不楚了。

●各种史料证实,世人公认的黄陵县“黄帝陵”并非轩辕黄帝的“原葬之地”,史学界和当地百姓也都认为:这只不过是黄帝的“衣冠冢”而已。

●综合历史的各种蛛丝马迹,当今史学界认为只要确定了“阳周故城”的地理位置,便可在阳周城南之处找寻到华、夏两族始祖的陵寝之地。

●而各种史籍、域名、传说皆将黄帝原冢之地指向靖边境内杨桥畔、龙洲区域。相信,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和先进技术的介入,靖边县“黄帝原冢地”的真伪不久将大白于天下。

华族周穆王姬满于黄帝1732年(前965年)至阳纡(“纡”疑为“周”之讳)拜谒黄帝原冢后(《穆天子传》:“己未,天子大朝于黄之山”),向西进发至昆仑山。

秦文公于黄帝1941年(前756年),不但祭祀了上祖黄帝,并且还派兵卒驻扎守卫黄帝原冢(《封禅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於鄜衍……”《秦本纪》:“即营邑之,初为鄜畤,用三牢……”)。

秦灵公嬴肃于黄帝2275年(前422年),又在阳周(今靖边县境内)建“上畤”祭祀黄帝,而且还在吴阳(今宝鸡市吴山)建“下畤”祭祀炎帝,俨然为“炎黄子孙”正宗传人。此举招致众多夏、华两族之士大为赞赏,纷纷入秦效力,视为同宗。

秦惠文王嬴驷于黄帝2372年(前325年)大败魏国并夺取魏“西河郡、上郡”地后,令张仪筑“上郡塞”,以防林胡、楼烦南侵和袭扰黄帝陵寝之地。

秦昭襄王嬴稷于黄帝2425年(前272年)灭义渠国后,置“北地郡(在今甘肃庆阳市西南)”,下令“起自临洮(陇西),至于碣石”(上郡)修筑“列城”,将黄帝原冢之地圈入城墙之內并派悍军驻守。兵营在城北者为外守,兵营在城南者为里守……(上述诸事参见《秦本纪》与《水经注》)……

由此可见,西周天子及先秦诸公(王)都亲自或派员前往原冢祭拜,以示其为黄帝正宗后裔,从而号令天下之士。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天下诸夏、诸华之士皆讥秦非黄帝正宗,嬴政索性将周室及诸国诸宗族谱付之一炬,致使中国诸宗氏族谱从此中断,便是连汉刘邦也只知至其三代而止。

西汉之时,汉武帝刘彻既视己为“华族正裔”而“独尊儒家”,自不便弃宗之陵,亲率十八万铁骑到黄帝原冢祭祖,且有史官司马迁随从,并准确记录了祭祀之地(参见《五帝本纪》《封禅书》《孝武本纪》)。

自王莽新朝终至东汉开朝始,由于地名的更改及人为对史籍的删减,黄帝原冢究竟地处何方就成了一个问题,从此变得扑朔迷离,争论不休。

从三国始(220年)至隋朝止(581年),在这361年中,中国历经五胡十六国惨烈之厮杀,夏华两族创造的两千多年之文明几乎毁坏殆尽。其间诸族混血日盛,礼仪道德全无,一族方才兴旺,便被别宗杀戮,当时中国宗族能延续五世已属罕事,祭祀或寻找“始祖”之事竟无宗族顾及。

隋朝一统中原后,两代隋帝以轩辕正宗自居,极力恢复华族文明。在短暂的38年中,只来得及推行“三省六部”政治制度和“科举”人才选拨制度,还未顾得上“寻根觅祖”,就被夏胡混血的李唐宗族彻底掀翻!

在唐朝的289年中,因李唐宗族混血原因,又加之诸子百家重新面世,人类“同种同宗”的思想颇为各宗族认同。唐人索性越过轩辕黄帝,将始祖认到伏羲、女娲这一代,以示世界大同。但由于李唐宗族以夏裔自荣,还是将位于坊州的轩辕黄帝“衣冠冢”定为官方祭祀重地。至于原葬之地的考证,大约就无人去费那些功夫了。马嵬兵变后,流亡的太子李亨将朔方郡移至今宁夏灵武作为平叛之地,就使后人对古地名及其所在地更加混淆了。

到了五代十国,各宗都指责别族为“胡夷”,自己为“正宗”,中国的诸族又开始厮杀了50多年。血拼的结果是:除了山东的孔氏外,中国的大宗族改姓的改姓、埋名的埋名,后代们基本上不清楚三代以上的祖源。

赵匡胤创建宋帝国后,当时中国的现状是六国鼎立。东北的辽国比宋大一半;西北的黑汗、回鹘、西夏三国占据了上古中国的核心之地;西面的吐蕃诸部与宋面积相等;西南的大理国则自成一体。面对这样的险恶环境,赵宋居然享国319年,全仗其弘扬夏华之文明,聚拢夏华之人才。其间,赵宋不但两修轩辕祖庙,还将上古帝王的诸陵墓重新修葺,以敬夏华列祖列宗。但由于强敌环伺,上古遗迹大半被“胡夷”占据,赵宋虽有敬祖之心,却无寻源之力,竟然在黄帝3691年(994年)恐胡夷“据城自雄”而自毁朔方、阳周及黄帝原冢之地,自此上古中国遗迹不见著史籍。

金、元之时,占据上风的夏族后裔在253年的时间里,皆以“二元政治”为主,极力推行本族文化并向外武力扩张疆域,但由于哲学思想比较起华族理论体系过于幼稚,最终是“金以儒亡”和“元以制灭”,导致了中国主流文明传承的中断,自此中国诸族宗谱遗失殆尽,几无史料可觅祖源。

朱明一朝的19个帝王在319年中,一直极尽所能推行夏华两族文明,但由于历史久远,明人只能在文史内反复钻研复古之术并提出自己的思想(如“心学”等),再加之各种神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白莲教、拜火教等)充斥中国和朱明诸帝的“崇佛抑道”,中国宗教几无立足之地,更不用说“寻祖”一事了。

满清的276年中,为了去胡夷之气,独崇华族儒教,虽有帝王励精图治形成盛世,却由于宗教不明,儒家投机政权,无诸宗诸族“共祖”的清庭始终遭到国人唾弃和反抗。满清官府虽在各地考证上古中国诸祖古迹,但由于史料混淆,又多采信当地传说,越发将上古中国之地和诸祖陵寝坟冢弄得不清不楚了。

时至今日,黄帝原冢遗址的真伪,更是引发了学者们和各地域人士的争议。

首先,学者们对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的黄帝陵有如下质疑:一、此处祭祀场所(今黄陵县),原本为汉武帝在上郡阳周拜谒黄帝原冢地后所立的“衣冠冢”(见《孝武本纪》),并非轩辕黄帝的原葬之地(这显然为“新建之陵”,与司马迁《史记》及郦道元《水经注》所记载的“黄帝原冢”地址不符);

二、该陵地是由唐代鄜坊节度使臧希让上奏:“坊州有轩辕黄帝陵阙,请置庙,四时享祭,列于祀典(见《黄陵县志》)”得到了唐代宗李豫的批准(黄帝3461年,770年),并在桥陵大兴土木,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大规模修缮活动,从而修建了黄帝庙,并栽植柏树1140株,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官方名义指定的唯一祭祖场所;

三、今天人们所祭祀的轩辕祖庙还不是唐时所建之陵,竟然是宋太祖赵匡胤因“樵采不禁”导致唐庙“隳毁”而将“黄帝陵阙”由桥山“西麓”迁移至桥山“东麓”的(即今黄陵轩辕庙址,参见宋李昉《黄帝庙碑记》);

四、此后赵匡胤又两次下诏,令“黄帝、炎帝、高辛、唐尧、虞舜、夏禹”诸陵墓“各置守陵五户,岁春秋祠以太牢”,并严令“隳毁者修葺之”(参见《宋史·礼八》),由此可见,今黄陵轩辕祖庙及“五帝”诸陵墓皆为宋初迁修,当不在原址之上修造;

五、黄帝3758年(1061年,嘉祐六年),宋仁宗赵祯下圣旨,责成坊州(今黄陵县)地方官员,发动当地百姓种植柏树1400多株,同时抽调三户人家,免除一切徭役赋税,专门在桥山看护和种植柏树,并勒石成碑,置于黄帝陵前(参见《黄帝庙碑记》)。

如此看来,世人公认的黄陵县“黄帝陵”并非轩辕黄帝的“原葬之地”,史学界和当地百姓也都认为:这只不过是黄帝的“衣冠冢”而已。

至于甘肃省正宁县的黄帝陵(仙人坟)、河南省灵宝市的黄帝陵以及河北省涿鹿县黄帝陵,因皆无史料依据,又无实物证明,乃是民众祭祖思宗自发之举,恐难采信于世。

那么,黄帝到底埋在了什么地方?

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曰:“黄帝崩,葬桥山。”

《汉书·地理志》记载:“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

北魏时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三》则更加详细地描述了黄帝冢的地理位置:“奢延水又东,走马水注之。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黄帝冢故也……其水东流。昔段颎追羌出桥门至走马水,闻羌在奢延泽,即此处也。门,即桥山之长城门也。始皇令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起自临洮,至于碣石,即是城也。”

南宋《路史》:“帝采首山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以象泰乙。能轻能重……八月既望,鼎成死焉,葬上郡阳周之桥山……有黄帝五龙祠,四在山上,亦曰仙泉祠。”

据《魏土地记》载:“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字被于浦上。”

从上述的史料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要确定了“阳周故城”的地理位置,便可在阳周城南之处找寻到华、夏两族始祖的陵寝之地。

而这个地方的标志性水域为“走马、奢延”两条河系;标志性地名为“桥山”;标志性建筑为“阳周故城、五龙祠、仙泉祠”;标志性地貌为“碣石、温泉”。

现经查阅史料和出土文物佐证,“阳周城”最早设置在今靖边县杨桥畔镇瓦渣梁村,而“奢延水、走马水”这两条水域也业已在靖边县境内确定,那么寻找阳周城东南四十里处的“桥山”便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方位,究竟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

根据史料的记载按图索骥,在靖边县高家沟的阳畔、王沙(坟)湾村,发现了如下地貌、地名特征:一、两村三面环山,中为涧地,在平坦处突起一处巨大土丘和六处距离相等的小土丘,分别名为“轩辕峁、黄界、圆坟峁、石坟坑、庙圪垯、尚台、齐家圪垯”;

二、当地故老相传,大土丘原名“轩辕峁”(后来又叫“辕峁、放火圪垯”),过去每年二月二、三月三皆有古俗放火“祭祀祖先之仪”,文革前尚有两块“巨大陨石”立于丘峁之前,后被打碎垫入水坝之中;黄界又叫“霍儿界、刨牛山”;圆坟峁、石坟坑、庙圪垯过去合称为“三姐妹坟”,上各有土、石、水三根“通天柱”,经“花门之变”被摧毁,文革前尚有遗迹;

三、王沙湾村(古称王坟湾)庙圪垯旁有“五龙祠”古庙,水丘之上也有庙址,疑似史料中之“仙泉祠”旧址;

四、其东有一山南北斜出,名“箭杆梁”,呈龙形迤延状。龙首为轩辕峁,龙尾为“石桥山”;

五、正南西侧有一山临“奢延水”源头,名“妈城则”;

六、其正南有红砂岩巨山极为峻峭,名“石桥山”(疑似史料中之“桥山”);其西向龙洲处有“牌楼界”,其北向阳周城有“走马梁”(疑为“秦直道”或汉武帝“祭祀专道”);其南有硬地梁古道直通延、绥等地;

七、其地距阳周城恰为四十里左右;

八、按其一大六小之土丘布局,轩辕丘坐北朝南,面南桥山而西临奢延水,甚为符合堪舆之术;“三姐妹坟”分东南、西南、西北相座(各距330米),亦印证五行布局之理;其北方三个较大土丘,相连起来呈“北斗七星”之状;

由此,史料中所记载的标志性水系、建筑、山名全在此地得到印证。于是,靖边县文广局邀请统万城考古队3名考古队员在7个土丘分别进行了初探,除庙圪垯水丘外,其余皆为人工夯筑堆积而成;而其东侧便为“龙山文化”时期的“褡裢沟新石器遗址区”,西南方向又有诸多上古时代的洞穴及崖窑和西北地区仅有的“嫘祖庙”,还曾发现“坐葬”陶器和尸骨,周边又多有西汉时期墓葬及陶制品和建筑碎片。

因此,根据史料,我们得出如下认知:一、黄帝出生之地应在今靖边县周河“有桥氏故地”之“姬水”(黄帝生母附宝为有桥氏之女);

二、黄帝成长生息地应为今靖边县龙洲镇(即上古中国“雍州”之核心区域,详见《上古雍州之考证》),其地多有“龙虎斗”之古传说故事,疑似和轩辕有熊氏族与南蛮蚩尤氏族争斗有关;

三、黄帝埋骨处应为今靖边县高家沟阳畔村,王沙(坟)湾为嫘祖等坟茔或祭祀之地;

四、黄帝父母“少典、附宝冢”似在今靖边县龙洲镇“老虎脑”之山巅大坟冢;

五、今靖边县东坑镇“祭山梁”应为黄帝生前祭祀先祖“女娲、伏羲”之地。

今中国考古与史学界学者大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河洛之间”的求证上,对“启夏”之前的中国历史及其活动地域甚少考研求证。甚至有学者认为:若待秦始皇陵发掘,或可从其中寻找到古中国历史确凿之答案。

秦陵若有史籍更好,自可将上古中国历史大白于天下;但若其中并无史籍,难道中国之历史便任之停留在2567年前启夏之时?世界文明史便由西方民间盲者荷马天马行空般似的臆撰?

所幸神木县近来发现的“石峁遗址”,将中国的文明史考证又向前推移了近千年,似可佐证今陕北、河套地区为上古中国(约前2697左右)文明中心之地。

如史料确实无误,从靖边县发现的上古中国遗迹当中,便可印证人类始祖女娲、伏羲等径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白羽山这条随水系往东南方向逐渐迁徙的繁衍生息路线。

且靖边境内“龙洲”左近,不但有古中国“奢延水、走马水、帝原水(无定河)、杨桥畔(阳周、桥山之畔)、惠桥(惠泽桥山)、龙首、古道梁、马营、营盘、龙口、龙眼、牌楼界、大路堂、黄龙墩、石坟坑、官路坬、生龙台”之域名,更有“通天柱”“南蛮盗宝掘龙脉”之传说遗迹尚在,而其境内又存今中国西北地区绝无仅有的“嫘祖庙”(也称毡毯庙),各种史籍、域名、传说皆将黄帝原冢之地指向靖边境内杨桥畔、龙洲区域。

因此得出如下初识:一、《禹贡》中所指的“古雍州”,当为轩辕黄帝生息之中心区域——今靖边、横山、定边、榆阳、神木一带;

二、今靖边县境內当是上古中国“和叔”制历“朔方”之所在;

三、上古中国的“河南”与夏、商、周时的“河南”不是同一个区域,应将之分为“前河南地”和“后河南地”,方能准确区分古人之所谓地域及所发生之事件;

四、阳周故城首设于靖边县境内杨桥畔镇瓦渣梁一带(西汉迁阳周至今子长县,北魏设阳周至今正宁县),其是否为秦“上郡”之治所,虽有史料证明,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五、先秦诸公(王)所修筑的“起至临洮、至于碣石”的“先秦列城”,西起于今甘肃山尼县,东至今靖边县与横山县交界处的古碣石渡口止,当与秦皇嬴政所筑长城有所区别;

六、靖边境内有两条古道,一条为从天赐湾镇芦子关、官道渠、南阳湾、姬家坬、十里涧、经桥沟湾李家城则、走马湾、大路梁、马路峁则、寺嘴、麻台崾岘、榆树坬至龙洲镇高山坬、硬地坬、店房峁则、西门台、南阳畔、大湾畔直达阳周故城(今杨桥畔镇瓦渣梁),为“秦直道”,另一条为从青阳岔镇官路山、总关口、干路梁、阳石畔、寨则峁经高家沟十里嘴、硬地梁、王沙湾、走马梁、大路堂、牌楼界、土桥梁、墩山至阳周故城,为汉武帝“祭祀专道”;

七、西汉卫青所筑“朔方城”当在今靖边县白城则(《史记·匈奴列传》载:“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

八、东汉所置“龙州”有州之名而无州之实(其“龙州城”遗址只有一个东门通道,极为罕见,应为祭祀行宫或守陵兵营安保之考量),多为纪念之谓;

九、“黑河”即今白城则旁边之红柳河,“黑水”即今毛乌素村之黑水流域,“奢延水”即今高家沟王沙湾流域,“走马水” 即今龙洲土桥流域和张家畔芦河流域;

十、“桥山”当是今靖边县高家沟石桥山;

十一、今靖边县高家沟王沙湾“三姐妹坟”似为黄帝妻妾陵墓或祭祀专用之丘台,亦可疑其为传说中之“三坟”所在地;

十二、今靖边县畔沟千佛洞之“毡匠菩萨”当为黄帝正妻“嫘祖祠庙”;

十三、今靖边县东坑镇“祭山梁”当为黄帝之时祭祀先祖女娲、伏羲、少典等场所;

十四、今靖边县杨桥畔镇瓦渣梁东侧乌龙峡谷处有“龙口、龙眼”之名地,左近又有“桥门、寒门”之古称,且其遗址附近秦、汉墓葬內壁画甚为精美,令人诧异。城内不但有宫殿遗址,更有铸币之遗迹,当为是时文化、政治、军事中心之地!

我们相信,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和先进技术的介入,靖边县“黄帝原冢地”的真伪不久将大白于天下,炎黄子孙必将会寻找到文明始祖的陵寢之地共同祭祀,更加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编辑:王星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中越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交流座谈会在京召开
一图速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亚洲最长最重导管架钢桩完成装船
我国在大漠腹地打出首口万米深井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让王健林退位的男人

刘伟平挂帅三峡集团有何深意

中国移动还值得继续持有吗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