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研究生焦虑和抑郁:“围城”之苦无处宣泄

来源:  企业观察网       作者:孙浩天      发布时间:2021-4-22 16:41  |  

近日,“我国研究生抑郁焦虑问题显著”上榜微博热搜,这不禁引人发问,研究生们到底遭遇了什么?!

同样,在知乎、豆瓣等学生群体活跃的社交媒体和论坛上,“读研时的痛苦”“读研后的后悔”之类的话题,引发了大量讨论,热度居高不下。

不知从何时起,在研究生群体中,焦虑和抑郁情绪开始大肆蔓延,并逐渐演变为一种“集体病症”。

这一切,所为何来?

值得警醒!占比高达35.5%与60.1%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曾对我国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研,并发布了专题报告《2019年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35.5%的被调查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60.1%的被调查研究生有不同程度的焦虑问题。

这组数字似乎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

即便“寒门难出贵子”的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不过在人们的固有认知中,读书依然是普通人“翻身”的最好出路。

在人们的印象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作为高学历的代表,无疑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多数人毕业后凭着高学历这块“敲门金砖”,薪资高、待遇好的工作唾手可得,如此光明的前途和未来已相当令人艳羡,怎么可能还会焦虑和抑郁?

实际上,研究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并且,出现这种情形并非我国教育体制下的特有现象,而是全球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2018年3月,《Nature》的子刊《Nature Biotechnology》在线出版了一篇研究性论文,题目为《Evidence for a mental health crisis in graduate education》(《研究生教育中出现心理健康危机的证据》),研究发现,研究生群体患抑郁和焦虑的比例显著高于一般人群。除此之外,国际上其他研究也表明,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

纵观近几年频繁出现的研究生自杀事件,应该说与长期困扰着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不无关系。高学历群体越来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俨然已成为整个社会挥之不去的痛点,沉重的代价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备考考生在学校图书馆复习。曹建雄 摄 图源:新华网

问题在哪?学业、导师还是……

若是将这个问题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研究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太差,显然是太过武断了。

各种研究表明,这个现象的背后,既有学业和科研压力过重的原因,也受师生关系和就业前景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来说,当今的社会环境,难辞其咎。

毋庸置疑,学业、科研依旧是影响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最直接的因素。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学业和科研压力更大,再加上愈加严格的毕业论文要求,“严进严出”成为高校管理常态,企图通过“水一水”来蒙混过关显然并非易事。

另外,科研成果的产出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素,除了依靠努力和汗水,运气有时也占一部分。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做实验的理工科来说,在成百上千次的失败中取得一次成功已是幸事,方向出错导致的全盘推倒重来,才是家常便饭。

在“唯结果论”之风盛行的当下,没人在乎你多么努力,社会唯一认可的,就是你有没有拿出成绩。日复一日地泡在实验室中却看不到任何希望,及时正向反馈的缺失,懊恼、焦虑、恐惧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则趁虚而入、涌上心头。

而对于人文社科类来说,不需要做实验通常意味着,导师对学生更多地采取“放养式”培养。入学时的雄心壮志和满腔热血终究被消磨殆尽,简直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另类写照。相较于导师的学术功底和科研能力,作为刚入门的“学术小白”,在充满荆棘的科研道路上怎能不迷茫?

再者,与导师之间关系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前不久,南方医科大学一位副教授的招生信息在网络上走红。他在招生公告中写道:“领军学生叫我‘小邹’就行,如果不喜欢我的研究方向,我可以改。”如此风趣诙谐的笔调获得网友们的大量点赞。这也从侧面证明,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改善研究生学子的心理健康大有帮助。

揆诸当下,工作节奏加快、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国内的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学历在加速“贬值”,文凭的光环也渐渐褪去。此外,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缺乏合理的退出机制,即便成功退学,学生们也会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很有可能面临整个社会的冷嘲热讽和不理解。

当遇到“过不去的坎”时,他们心中难免回想起父母在电话中的千叮万嘱和殷切希望,眼前也会浮现出那些不读研的昔日好友大多已经成家立业的情景,而孑然一身的自己只能硬着头皮一条路走到黑。

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们走出考场。汤瑞俊 李中蒙 摄 图源:新华网

难题何解?打破成见更多关爱

平时在读研、读博的相关话题讨论中,总会有“过来人”引用小说《围城》中的经典语句来警醒那些“后来者”——

读研就像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这群困在“围城”中的研究生学子们一边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一边又试图寻找着答案与共鸣。

研究生群体,作为新时代的生力军,解决好他们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说已经迫在眉睫,容不得我们半点回避。

从教育系统内部来看,许多高校对这一群体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明显不够,例如,心理健康课程往往流于走过场,心理问题咨询室大多沦为摆设。作为研究生群体主要的学习单位和生活环境,学校应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力度。

就整个社会而言,想要破解这一难题,既需要相关政策的与时俱进,也需要打破人们对高学历的刻板印象和固有成见,提高社会的包容度,为他们多留条“后路”。

苏轼有词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对于研究生自己,最应该做的是放低姿态、放平心态,不囿过往、不畏将来。无论世事如何都应该坚信:纵使乌云密布,也终将雨打风吹去!

(编辑:于思洋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中越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交流座谈会在京召开
一图速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亚洲最长最重导管架钢桩完成装船
我国在大漠腹地打出首口万米深井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让王健林退位的男人

刘伟平挂帅三峡集团有何深意

中国移动还值得继续持有吗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