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央企老总聚议国资发展

来源:  企观国资       作者:李汶佳      发布时间:2022-3-11 12:32  |  

目前,全国两会议程已过半。代表、委员们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同时,也纷纷建言献策。

作为国有经济各领域的“掌舵人”,多位央企老总在两会期间也密集发声,对国资央企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01

宁高宁:

坚持创新驱动,稳住供应链、产业链

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宁高宁认为,当前,中国许多产业都面临着高质量发展带来的转型挑战。多数仅能满足基本需求、成本驱动的商业模式已经走入发展瓶颈期,创新驱动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中国不光要有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更需要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中国企业过去在这方面有很多短板,跟随、同质化比较多,差异化、原发性创新比较少。

纵观世界,发展好的企业都是因为有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开创了新的市场、新的需求,带动了产业链的整体创新。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国家加大了对企业创新的激励力度,包括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激励、孵化平台建设,以及国有企业业绩评价对创新的鼓励等。未来,创新一定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以中国中化为例,如果再去做一般意义上的石油、基础化工、贸易等,不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需要以创新驱动引领转型升级。比如,中国中化正在重点做的是应用在汽车、通信等领域的新材料,做高科技的种子、植保等农业创新产品,做碳排放控制、碳回收和存储技术,这些创新业务会有很强的产业前景。当然,这些创新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培养,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很长时间的痛苦过程,对团队是很大的考验,但这是今天每个企业都要走的必经历程。

在创新的同时,中国中化也在巩固和稳定供应链、产业链。中国中化面临的供给冲击主要是高端材料和关键技术。这个问题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解决的,可一旦打通就会给自身发展带来新优势。中国中化此前就建成了一条环氧树脂产业链。通过自主技术延伸到上游,通过碳三产业链做起来,不仅有成本优势、环保优势、安全生产优势,还把企业带入了新的发展模式。所以,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性的供应链和产业网络尤其对大体量的央企而言尤为重要。

02

周育先:

实现工业化量产,新材料领域先行

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育先表示:“作为建材领域的唯一央企,要积极解决‘卡脖子’技术壁垒,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推进材料产业化,惠及大众民生。”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换代,离不开材料工业这一基础行业的进步。中国建材经过多年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全球最大综合建材的提供者,成长为以基础建材、新材料、工程技术服务“三足鼎立”的材料产业投资集团。

面对中国制造业整体向高端化、智能化的转型需求和大趋势,中国建材勇于担当作为,正积极解决“卡脖子”技术壁垒,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推进材料产业化,惠及大众民生。高端胶凝材料、高性能碳纤维、高性能玻璃纤维、兆瓦级风电叶片、石膏板、玻璃新材料、薄膜太阳能电池、锂电池隔膜等产品产能和销量同比大幅增长,打造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企业集群。

中国建材先后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术。碳纤维复合材料、辐照石英玻璃用于天和核心舱,非线性光学晶体KTP用于“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实现核心功能;高强度玻纤、可加工云母陶瓷应用于神舟系列、空心玻璃微珠作为固体浮力材料用于蛟龙号;攻克高放核废液玻璃固化世界难题,助力实现我国高放废液处理能力零的突破;低热水泥筑牢白鹤滩水电站大坝安全屏障,川藏线工程专用水泥通过试用验证;瓷芯复合绝缘子用于特高压输电工程服务国家电网。

正是由于有了创新成果不断落地的经验,尝到了从技术到产品再到产业化的甜头,中国建材愈加觉得树立产业思维,坚持用产业化导向、市场化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是真正的出路。科技成果的落地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长期主义的产业投资理念,摒弃挣短钱、快钱的心态,做规模化之后的产业收益,再让经营业绩“反哺”新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形成企业乃至行业前进的正循环。

03

徐留平:

打造民族汽车品牌,持续厚植企业绿色发展优势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留平表示,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的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汽车产业的赛道正在加速从以燃油车为主向新能源智能车为主进行转换。中国一汽将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转型发展,努力书写新时代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篇章。

过去的一年,中国一汽全力保全年生产任务,全年营业收入7070亿元,居全国制造业企业第2位。一汽奥迪新能源汽车项目获得国家批准,即将开工建设。红旗20万辆新能源繁荣工厂建成投产。启动“旗E春城、旗动吉林”项目,首批红旗新能源换电汽车上线运营。红旗品牌汽车产量达到31.9万辆,增长52.3%。设立“吉林省汽车产业创新日”,一汽-大众新技术开发中心落成,一汽解放J7整车智能工厂落成投产。大力推动汽车产业配套回归,玲珑轮胎一期等一批配套项目建成投产……

站在新起点,中国一汽把“收入过1万亿,‘红旗’销量超100多万辆,自主品牌达200多万辆,红旗新能源智能汽车占比超40%”作为“十四五”时期的战略目标。努力实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在电动化、智能网联化、驾乘体验化等一系列技术领域当中,自主掌控关键核心技术,致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让一汽能够处于世界比较先进的水平。

同时,一汽要构建安全可控、先进高效的现代汽车产业链,依靠卓越产品和服务,打造“红旗”民族汽车品牌。结合新能源技术,走出一条绿色低(零)碳、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建设世界一流汽车企业,奋力开创引领新时代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发展新格局。

04

马永生:

打造低碳竞争力,建设中国第一氢能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永生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作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能耗“双控”势在必行。中石化正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主动拥抱绿色变革,以碳的“净零”排放为终极目标,加速打造低碳竞争力。

一方面,中石化是安全型企业,担负着保障国内天然气供应的重要任务,需要切实履行央企保供责任。在全球天然气价格剧烈变化的时期,实现了国内资源“价稳量足”的目标;另一方面,作为能源行业重要参与者,中石化清楚地知晓未来能源的开发趋势,所以将绿色氢能作为公司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努力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

中石化有着丰富的氢气生产和利用经验,在氢能产业链涉及的关键材料和基本化学品方面也具有优势。同时公司拥有三万座加油站,具有发展氢能业务的网络优势。这些都为公司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提供了基础,也为公司引领氢能行业发展、进一步解决氢能经济性不高等瓶颈问题提供了“底气”。

“十四五”时期,中石化将在几个方面布局氢能发展。规划建设加氢站(油氢合建站)1000座,加氢服务能力达到20万吨/年;聚焦氢能交通领域和绿氢炼化领域,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规划累计绿氢产量超百万吨;在氢能交通领域,打造全国最大规模的氢气制备、储运及加注网络;在绿氢炼化领域,促进炼化企业转型脱碳,实现炼化行业绿氢利用规模全国最大。力争在“十四五”末,年减排二氧化碳达到1000万吨以上。

05

于旭波:

振兴机床产业,拓展健康养老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于旭波说,机床是工业发展的“母机”。没有先进、精密的数控机床,想要实现制造业整体的转型升级是不现实的。

通用技术正在扛起振兴我国机床产业大旗,把发展高端数控机床作为第一核心主业,更好地服务制造强国战略。通过对一批在国内机床行业具有深厚积淀和影响力企业的并购重整,“重塑”了自身的机床业务,也为行业的有序运行和高质量发展“打样”。

另外,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健康是老年人独立自主、参与社会的基础,因此构建完善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为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通用技术依托医疗资源布局广、跨度大、场景全的核心优势,构建了以医疗服务为支撑,涵盖医药医疗供应链、健康管理、健康养老、康复治疗、金融服务等全服务链的大健康生态体系,打造央企健康养老“主阵地”。

通用技术在全国15个省市布局了53家健康养老机构,床位6318张;设立了注册资本20亿元的健康养老公司;7个“城企联动普惠养老”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获得中央财政预算内资金支持1508万元,将建设754张医养床位。同时,推进健康企业建设,制定了全流程体检服务规范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已为10余家央企、地方国企提供了企业医疗保障和健康管理服务方案。接下来,通用技术计划广泛联合央企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完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

06

刘明忠:

装备制造引领高质量发展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明忠表示,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制造业对世界的贡献接近30%,中国工业的总体规模和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实现新飞跃,并且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重大科研创新成果。

中国在高铁、船舶,以及核电、水电、冶金装备等方面,已经实现了世界领先。在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技术上,从跟跑到领跑,已成功制造了世界规格最大、最重的3000吨级的加氢反应器,成为全球石化行业装备制造技术的领导者。中国装备制造业具有完整的产业链,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

要继续保持装备制造引领态势,需要进一步改革激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全面推进自主创新,组建更多“产学研”一体的创新中心,继续增强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作为总部在东北的央企,中国一重要把自有的品牌、技术、管理优势与东北区位、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助推东北地区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提升,以产业振兴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07

谭瑞松:

建立军工央企资产调整平台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谭瑞松提交了一份关于建立军工央企资产调整平台的提案,建议从行业管理、政策机制上着手解决军工资产市场、能力和资产流动性等问题,让军工央企释放更多存量资产的市场价值,优化资产结构,轻装前进,加快迈向世界一流企业。

航空工业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中唯一的军工央企。作为中央企业中一类较为特殊的群体,军工央企一方面肩负着推进国防军队装备现代化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承担着国民经济建设的任务。过去一段时间,业务多元化运营一度让军工央企经营上出现投资分散、战线过长等挑战,后来,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要求和部署,军工央企开始逐步推动聚焦主业和瘦身健体工作。

但在市场方面,军工央企调整资产(主要是“两非”“两资”或不良资产)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供需信息相对封闭;在能力方面,军工央企资产盘活与处置的力量普遍不足。此外,军工资产的流动性存在机制性缺陷,造成存量重(无效资产金额大、数量多)、处置难等问题。

军工央企具有特殊属性,军工资产同样“自带加成”。为有效破解流动性难题,可结合融合发展战略,调整和完善政策与管控机制,有条件放开部分资产流动性限制,推动符合条件的军工资产回归一般资产属性,促进落后产能、闲置低效资产的再配置、再利用,实现国有资本的价值最大化。

(编辑:王星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中越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交流座谈会在京召开
一图速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亚洲最长最重导管架钢桩完成装船
我国在大漠腹地打出首口万米深井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让王健林退位的男人

刘伟平挂帅三峡集团有何深意

中国移动还值得继续持有吗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