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施行。其中,最引发公众关注的可能就是涉及严重犯罪的,最低刑责年龄下调至12周岁。
去年12月26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该刑法修正案正式通过。其中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有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的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近年来,从“13岁男孩捅死12岁同学”“12岁男孩持刀杀母”案,到“13岁学生锤杀父母”案,14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故意杀人等恶性案件时有发生,最令人深恶痛绝的是,有些孩子竟然拿“不足14周岁”作保护伞。引发舆论哗然典型的案例是,2019年10月20日,大连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一名10岁女童遭性侵被害身亡。经专案组侦查确定,蔡某某(男,13岁)为犯罪行为人,但因其未满14周岁,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设置刑事责任年龄,是因为年龄较小的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无法有效辨识、控制自身行为,且大多数未成年人性格习惯尚未定型,仍有引导其改正的可塑空间,故以教育、感化为主,希望他们能够改过自新。
今夕已不比往日。现实的情况是,如今的未成年人,他们营养丰盛、身强力壮,接触社会越来越早,不光有人高马大者,“脑瓜好使”者也不乏其人,心智成熟到“什么都懂”,利用年龄保护而故意犯罪者屡屡出现。
低龄化、暴力化、严重化的未成年人犯罪趋势,不断冲击、刺痛公众的神经,并成为社会痛点。最高检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14—2019)》显示,2014年至2019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84569人,送审查起诉383414人,相应数据连续下降几年后,在2018年、2019年呈现出上升趋势。
针对此类现象,围绕着“降低刑责年龄门槛”、“加大未成年人犯罪的定罪和量刑”的呼声越来越高,降低刑责年龄渐成公众共识。
降到多少岁才合适?这个问题一度成为讨论的焦点。《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中,将12岁作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这个数值依据恐怕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同时,为充分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经过法律界和学界反复商讨,采取弹性制,在认定刑事责任上附加定语、限定范围。这样的处理,确实能解决社会上突出的某些矛盾,也能够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
民之所呼,法之所向。此次“下调法定最低刑责年龄”,引发网友们密集的肯定——“刑龄一小步,司法一大步!”“年龄不再是犯罪的保护伞”“法律越来越完善了”“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法治与时俱进”——点赞声浪在各类新闻资讯的评论区高密度呈现。
此次调整,的确显示了维护司法正义,促进法治社会的意义。通过下调年龄,可以有效遏制未成年人恶性犯罪的行为,维护社会治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此次调整,有效兼顾了严格保护未成年人切身利益的宗旨。年龄的下调,表面上看似对于未成年人的约束,但实际上也是对其切身利益的保护,因为有了法律的约束,未成年人出现恶性犯罪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同时,明确追诉必须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也显现出严慎的态度。
此次调整,确实顾全了社会变化的实际。物质生活的提升,使一些未成年人的身体发育远超之前,再加上互联网的不良影响,让一些孩子的心理出现了病态,如今能及时发现问题,主动调整,体现了对于未成年人的关注和对法律完善的重视。
诚然,应对当前突出问题,仅仅靠法律约束还是不够的,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巨大。
尤其是留守儿童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服刑的家庭、过度溺爱家庭,类似情形,都可能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导致其心理畸变。所以,家长们的言传身教,足够的陪伴,显得特别重要。
关爱所有未成年人,给以他们成长的引领、庇护与支持,也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编辑:王月)
凡本网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企业观察报》社有限责任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企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10-68719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