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们将重点关注人形机器人与场景应用的双轮驱动。”科大讯飞人形机器人总负责人季超对证券时报记者介绍公司今年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技术方面,在人形机器人初步具备任务理解规划、开放场景目标识别、鲁棒高效行走和泛化抓取等基础能力之后,我们接下来会聚焦于让它如何跟具体的场景结合实现特定任务,同时以实际需求为牵引,反向推动技术研究。”
有些公司加码技术研发,也有些公司以大手笔固定资产投资加码产业化。1月3日和4日,两大特斯拉汽车配套供应商拓普集团和三花智控接连公布总规模逾百亿元的机器人生产基地投资计划,被业界认为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临近的标志性事件。
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牵引下,作为人工智能(AI)新明星的人形机器人吸引了包括小米、字节跳动等在内的重磅玩家入局。IPO、技术加码、产品迭代、重磅投资……在2024年开启之际,人形机器人新蓝海便掀起阵阵巨浪,带领着一众玩家涌入通往下一个科技时代的黄金赛道。
大模型助力下的拐点
特斯拉A股产业链上,两笔重磅投资几乎同时现身,总规模超百亿元。
1月4日,拓普集团公告,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了《机器人电驱系统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投资协议书》,公司拟投资50亿元,建设机器人核心部件生产基地。此次投资建设机器人电驱系统研发生产基地,可将公司布局的机器人相关技术和产品落地并实现商业化、规模化生产。
此前一日,热管理龙头三花智控及其控股子公司与杭州钱塘新区管委会签订投资协议书,计划总投资不低于50亿元。其中,公司拟在钱塘区投资建设机器人机电执行器和域控制器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不低于38亿元。
投资是否涉及人形机器人,两家公司目前均对记者保持缄默。不过,一方面,两家公司都是特斯拉在华配套供应商,另一方面,从金额和体量上,投资规模仅通过工业机器人或难以消化,因此,不少业内人士将两项计划指向了针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前瞻性布局。
这牵引出人形机器人今年或迎来产业化破题关键节点的市场判断。此前,特斯拉发布二代擎天柱Optimus机器人视频,市场就给出判断:相比Atlas百万美元的造价,Optimus可能降至数万美元之内,说明人形机器人有大规模量产的可能。
人形机器人的勃兴,以及量产预期的浓烈,很大程度上来自于AI大模型的爆发,尤其AI大模型底层能力的突破显著推动了“具身智能”这一前沿技术的发展,与人形机器人技术相结合,催生了更多可能性。
“人形机器人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做了数十年,但距离落地应用始终还很遥远。随着AI大模型底层能力的突破,讯飞看到了大模型在人形机器人上的应用潜力并决定开始布局。”季超对记者表示。
季超团队在2022年就看到大模型在通用AI方面的惊艳表现,开始思考机器人在通用AI底层能力的突破上会发生哪些变化。大模型具备诸如语言理解、逻辑推理、多模态等高阶能力,可以让机器人拥有更加聪明的“大脑”,具备理解和规划的“脑力”,而人形机器人兼顾移动和操作基本功能,且形态最适配长期以来以人为中心的环境,具有很好的通用属性。这被视为通用AI最理想的载体之一,这也是科大讯飞在2022年决定研发人形机器人的重要原因。
去年10月,科大讯飞人形机器人产品正式亮相,这是业内首个集成全自主国产星火认知大模型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复杂任务拆解准确率达95%,开放场景物体识别成功率达85%。科大讯飞还发布了以人形机器人为牵引,推动“视觉-语言-动作”多模态具身智能大模型的长期战略目标。
产业化落地望超预期
按照此前主管部门规划,到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其中还明确,提高人形机器人的人-机-环境共融交互能力,支撑全场景落地应用。
对于2024年人形机器人市场,此前市场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技术层面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行业整体处于发展初期,商业化进程面临成本、可靠性和功能实用性等多重考验。
不过,从拓普集团和三花智控等诸多公司动作来看,一些变化正在出现,人形机器人量产及产业化落地,有望超出此前预期。
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优必选登陆港交所。上市仪式上,人形机器人优悠踏着台阶走上舞台,将锣锤递给优必选董事会主席,另一位人形机器人Walker S则是首次亮相,手持另一个锣锤,一起敲响开市锣。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由人形机器人敲锣的上市仪式。
近期诸多迹象表明,部分公司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已经锁定场景验证。中国电科21所研制的人形机器人预计今年一季度投入到智慧物流生产场景中做应用验证,在应用中去发现问题。智元机器人高管曾透露,公司商业化落地首先瞄准的是智能制造场景,比如汽车制造行业。此外,还有一些公司试图在清洁行业或家庭智慧养老找寻落地机会。
有机构分析师认为,在产业积极探索商业化路径方面,智能制造或将成为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领域,长期视角下家庭服务是最具潜力的应用场景之一,2024年人形机器人或将迎来规模商业化元年。
未来新终端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超预期演进,一众公司成为拥趸。
1月2日,超捷股份公布了今年首份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虽然公司下游主要聚焦汽车行业,但人形机器人成为投资者关心的核心话题之一。
有投资者提问,未来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突破,超捷股份的优势有哪些?公司方面回复,客户资源、技术积累、品控能力、产能供应等都是优势,公司将人形机器人领域作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机器人用到的紧固件和连接件相对来说更加精密,技术难度会更高,而公司聚焦于中小尺寸精密紧固件、连接件,相对来说公司的产品更具优势。
德昌股份、博威合金、固高科技等公司也都公布过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探索、研发、布局等相关信息。产业链公司之外,综合实力更强的小米、字节跳动等制造业和互联网巨头也已踏入这一赛道,与国外的亚马逊、OpenAI、三星等一道,在人形机器人全球产业发展竞合中逐浪而行。
小米目前正积极推进仿人机器人在自有制造系统中的分阶段落地。按其规划,将分三步走:短期内扎根某一个场景,实现多功能产品技术验证;中期融入小米制造、智能制造等场景来做产业验证;长期来看,小米希望拓展机器人在3C和汽车制造场景之外更多场景中的应用和价值实现,形成7:2:1的“黄金法则”——70%的工作由自动化设备完成,20%由仿人机器人完成,剩下的10%由人类完成。
大厂和A股龙头之所以布局者众,缘于人形机器人的“链主”作用较强。与传统机器人基于特定的规划执行特定的操作相比,人形机器人不仅能与物理世界交互,还有感知和理解能力。
中国信通院相关人士介绍,“感知”让AI能够学习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生成”让AI有自主决策的能力。这些都是人形机器人的地基。同时,人形机器人需要与真实的物理世界交互,这还需要真实世界的参数训练。此外,由于硬件产品的存在,又会触及作为制造业的低成本大规模量产。
季超认为,硬件稳定性是执行到位的关键,如何完成一系列复杂任务的拆解和规划,将是大模型和具身智能带来的上限。这两个方面同等重要。
“人形机器人是通用机器人的终极形态,最终会向‘跟人一样’的方向发展,过程中会涌现各种品类的通用机器人。”季超表示,短期内,人形机器人将以实际应用场景为牵引,各行业也会为不同的任务推出不同型号的机器人产品;长期看,未来人形机器人将会在各行各业充分打磨,本体上下游产业链和任务数据积累会日益完善。伴随着通用AI的“奇点”降临和机器人硬件成本不断降低,人形机器人有望走进千家万户。
(编辑:王星)
凡本网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企业观察报》社有限责任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企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10-68719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