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国网莆田供电公司组织开展思政学堂之“青马小火车”青年理论宣讲活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国网莆田供电公司(以下简称莆田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创新“1234”青年培育体系,以“一个指数”动态贯穿全周期管理,采用“公司池”集训和“专业池”特训两种方式分级互补培养,动态遴选“三个阶段”青年群体,阶段管控成长目标,智慧引领“四类学堂”精准滴灌,集约各类支撑资源,大力培养青优领跑人、青马引路人、青干接力人,全面打造高素质职业化青年人才队伍。
围绕一个指数
把牢人才培养核心
莆田公司结合当地“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传统文化特性,创新构建“松柏指数”,依托“I国网”移动端创建评价专区,形成“一人一档一指数”,以动态数据分析青年能力弱项短板。
量化定目标。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调研青年培养需求,将“松柏指数”划分为“政治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突出贡献”五项能力评价模型,量化评价细则,确保其能够全面而准确地反映青年人才的综合素质。
精准找差距。线上平台提供“青优同比、同届同比、整体同比、单项同比、单维度同比、综合同比”六类对标,鼓励青年按期更新个人能力自评表,通过多维度比较,辅助青年找准自身在各梯队所处位置。
指数强应用。以“松柏指数”为核心,将评价数据作为青年员工选拔、培养、激励等关键环节的坚实数智支撑,驱动松柏学堂全过程“赛马”,形成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
莆田定期对评价模型进行全面评估与修订,及时引入最新的评价理念与技术手段,同时深度挖掘评价数据背后的管理洞见与人才成长规律,为青年人才培养策略的优化提供有力依据。
强化两池并蓄
实现互补赋能
根据人才培养“共性”与“个性”需求,构建“公司池”和“专业池”两种培养模式,从公司层面理论集中培训与专业部门技能定点突破,两种模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青年人才成长的双轮驱动,助力青年快速成长成才。
“公司池”集训。统筹各阶段学员共性需求,实施季度教学计划制,集中开展讲师授课、论坛沙龙、外出研学、封闭集训等课程教育,为市县青年人才搭建起一个广阔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专业池”特训。关注青年个性发展需求,依托公司内部的专家资源和外部的行业合作,精准开展师带徒、项目帮带、攻坚揭榜、技术标准撰写等培养载体,确保因材施教。
“公司池”集训与“专业池”特训两种模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青年人才成长的双轮驱动。一方面,“公司池”集训为青年人才提供了全面的素质提升和团队协作的基础;另一方面,“专业池”特训则帮助青年人才在专业领域内深耕细作、精益求精。两者相结合,既确保了青年人才在广度上的全面发展,又实现了在深度上的专业突破。这种分级互补的培养模式,为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和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聚焦三个阶段
实现梯级培育
面对入职不同年份青年的不同成长情况与培养需求,将青年人才划分为“培芽”“墩苗”“育树”三个成长阶段,分阶段实施精准培养。
聚焦播种“培芽”。本阶段培养对象为入职2~3年的全体青年员工。依托指数评估体系,为每位青年员工量身定制年度可量化的成长目标,其间强化部门联动,通过系统化培训、导师制度以及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旨在提升基础能力,引导青年员工精准定位适合自己的成长通道。
聚焦筛芽“墩苗”。本阶段培养对象为入职4~5年的青年,按照优中选优原则在“培芽”阶段遴选50%比例青年进入本阶段培养。制定“一人一策”,辅助青年找准适合自身的成长通道,重点培养基层党团组织干部以及建强具备良好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初、中级管理师队伍,储备专业专精或复合型技能的部门技术骨干、班组长等,主要通过“项目参与、轮岗交流、领导力培养”等方式促进青年员工在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及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全面跃升,鼓励青年员工在实战中锻炼和提升。
聚焦护苗“育树”。培养对象为入职6~10年的青年,按照优中选优原则在“墩苗”阶段遴选50%比例青年进入本阶段培养。在“育树”阶段,青年员工已成长为公司的骨干力量,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领导能力。该阶段以培育出政治过硬、理念领先、正心正念的领导人员和专家人才为目标,通过提供高级别的培训资源、国际视野的拓展机会以及参与重大战略决策的平台,支持青年员工在各自领域内实现突破和创新。
搭建四类学堂
实现精准滴灌
统筹市公司办公室、党建部、组织部、数字化部等多个部门,打造针对政治、技术、管理、创新四大能力提升的培训学堂,联合创新培养载体,同时建立了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培养资源的共享共用,促进青年为公司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开展“思政学堂”。针对青年员工开展理论宣贯,深化党的理论学习教育,以党建工作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其间择优推荐青马工程、挂岗党团组织干部等。
开展“技能学堂”。聚焦标准化作业技能、自主作业核心技能及复合型岗位技能,持续开展大培训、大比武,依托“1+N”帮带培训模式、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多样化培养模式,打造理论、技术双过硬青年人才队伍。
开展“创新学堂”。通过“师带徒”、经验分享等形式,激发青年员工创新创造活力,同时构建创新创效人才梯队,择优推荐外送学习培养、参与各类创新大赛、青优工程、专家人才选拔、岗位晋升。
开展“管理学堂”。按照分类培养、研训结合、梯队发展的思路,精准滴灌式地开展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管理工具培训以及项目发布技巧等辅助培训,引导学员借鉴先进管理经验、拓展管理实践。
针对不同培养阶段青年,四类学堂分别设置不同课程体系。各学堂开设“培芽”阶段青年员工培训课程共计77期,参培人次超千次。其中,思政学堂邀请市委党校教师讲授《百年党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木兰溪治理实践与样本启示》等课程4期;技能学堂结合专业池特训共计开展无人机、信息及通信等专业培训78期;创新学堂举办RPA基础知识及典型场景推广、科技创新、QC管理要点及统计工具应用方法介绍等培训7期。其间学员通过“沉浸式”现场教学,体验湄洲岛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建设成果,启迪创新思维,增强学习针对性和实效性。
2023年至今,莆田公司通过“1234”青年人才培育体系培养大批青马学员、青优学员。其中,21名提拔至班组长、技术员,3名提拔至中层副职,30多名青年斩获各类技能竞赛前三名。此外,由青年推动实施科技项目20个,发表论文54篇、专利139项、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国网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电机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等。其间选送多个青年典型,被授予国网工匠1人次、国网公司技术能手3人次、福建省金牌工匠3人次。
经过实践,“1234”青年人才培育体系显著提速青年人才成长,加快培育青年领军人才,为公司储备高素质人才、专家骨干后备和岗位技术能手打下坚实基础。“1234”青年人才培育体系作为有力载体,系统性、显著性推动着公司青年成才。
(作者单位:国网福建省电力公司莆田供电公司)
来源 | 《国企》杂志12月下半月刊
(编辑:王星)
凡本网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企业观察报》社有限责任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企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10-68719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