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以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为关键驱动,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作为以数据为生产资料的核心行业,金融业正屹立于数字化、智能化浪潮的潮头,率先经历着颠覆性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数智科技如同一股强大的催化剂,不断重塑着金融行业的生态格局。从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到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再到前沿技术的持续创新,金融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行业的迭代更新。
大模型为金融数字化基础:平衡创新发展和安全隐私
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落地正在迅速扩展,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来提升效率、优化服务并增强风险管理能力。
信贷科技服务平台奇富科技于今年三月上线了具备金融科技特性的智能体平台,其核心技术便是通过构建企业级金融知识库和AIFlow,AI STUDIO使得智能体开发最快可一天上线,实现矩阵式覆盖创新、智能体重塑业务流程。其金融专家大模型JARVIS显著提升了代码与测试案例的生成效率。
由于金融数据也包含大量敏感的个人和机构信息,数据隐私和安全成为金融黑灰产和金融机构的拉锯战场,如何保护和预防潜在的风险成为了重中之中。作为2015年深耕入局的金融科技企业先行者,数禾科技则利用深度学习等算法对历史数据进行训练,助力构建识别欺诈模式的智能模型,特别是以应对并预防AI换脸、AI拟声等深度合成技术被滥用的新型欺诈行为,有效减少损失。
随着数字金融政策的出台,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将加快。金融科技企业正加大AI大模型的研发与投入,推动国产金融大模型技术迭代升级,为数字金融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人工智能驱动金融数字化转型:重塑服务,提升效率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化亦为金融数字化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线上代替线下、机器代替人工,不仅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作业成本,也为用户提供了更高效率的金融服务体验。
在这一背景下,信也科技凭借其多语种对话机器人SaaS产品“BLU AI”,展示了人工智能在跨国金融服务中的卓越能力。该产品融合了自动语音识别(ASR)、文字转语音(TTS)以及自然语言理解(NLU)等前沿技术,并结合信也科技在多国业务中的丰富经验,为全球近40家金融科技平台提供了高效、精准、流畅的智能语音服务。其有效交互意图识别准确率超98%,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跨国金融服务中的巨大潜力。
奇富科技发布的AI伴侣“小奇”,基于奇富科技8年累计的海量金融交易数据、行为日志及客服对话语料进行训练,深度理解并预测用户金融需求,实现了全天候智能服务,提升了用户额度申请与营销效率。
数禾科技更是将人工智能贯穿于信贷业务全链路,实现了智能营销、智能客服、反欺诈等环节的全面智能化。其AI机器人“还小呗”能够7*24小时智能识别用户需求,进行多轮对话,为用户提供便捷、安全的普惠金融服务。同时,人工智能在人工坐席服务阶段也提供了完整的辅助支持,确保了坐席输出的每一个字都符合用户的沟通需求。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AI不仅仅是提高效率的工具,更是创新服务、提升客户体验的关键所在。
金融科技赋能实体经济:深化普惠服务,强化业务韧性
通过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金融科技不仅优化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还增强了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为实体经济的稳健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信飞科技在打造的信飞AI大脑平台成功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融入业务全链路。通过天眼智能获客系统、天通智能营销系统、灯塔智能风控系统等数字应用的构建,信飞科技实现了从智能获客到智能贷后的全方位智能化升级,为持牌金融机构提供全方位金融科技服务,推动消费金融、小微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
奇富科技则通过FocusPRO解决方案,将技术以金融科技输出的方式服务于银行业,助力破解小微信贷领域难题。而近期更新的FocusPRO 2.0更进一步满足市场多元需求,实现业务强劲增长。今年1月至9月,在FocusPRO的助力下,奇富数科放款月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4%,业务增长势头强劲。
金融科技的运用,不仅助推金融活水流入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也创新完善了数字化普惠金融模式、产品和技术。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向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金融科技将继续引领金融服务行业的未来,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直观重要的角色,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机遇。更多金融科技企业将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全面释放金融创新的潜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从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具体成果,共同迈向更加繁荣、普惠的美好未来。
(编辑:王星)
凡本网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企业观察报》社有限责任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企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10-68719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