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为国企改革划重点 国资央企反响热烈

来源:  企观国资       作者:肖强 张郁      发布时间:2023-3-13 13:50  |  

图片

国企改革永远在路上。

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已对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予以明确。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提质增效稳增长,强化科技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公司治理,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早在2月23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就提出了下一步国企改革的目标和途径:坚持“一个目标”,即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用好“两个途径”,分别是提高国企的核心竞争力,以及通过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来增强核心功能。

提质增效稳增长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提质增效稳增长。

张玉卓曾撰文指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持效益效率相统一,推动中央企业生产经营实现‘一增一稳四提升’”。

对此,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对《企业观察报》表示,他对于目前市场形势保持谨慎乐观,为了提质增效稳增长,中国建材集团将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自我加压,突出价值创造。围绕国资委所制定的“一利五率”目标管理体系,强化普及价值创造意识和增值服务理念,突出效益效率,在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经济增加值率等指标方面传导压力,切实提高资产回报水平和价值创造水平,有针对性地抓好提质增效稳增长。

二是把握主动,突出抓好开局。开年以来,集团领导班子靠前指挥,贴近一线,鼓舞士气,紧紧抓住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复工、消费信心恢复等市场机遇,把集团企业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和集团各项统筹部署上来,统一到集团对形势任务和发展定位的科学判断上来,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以“新年开新局”的新气象新作为,为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开好局起好步。

三是继续优化结构,突出产业升级。在基础建材方面,要继续用好国际化、水泥+、双碳“三大翘尾因素”,以新天山为主体大力推进国际化业务拓展,缓冲国内需求和产能矛盾,延长水泥业务平台期;大力发展骨料业务,提升水泥+业务利润贡献率;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牵头打造国家原材料行业首个双碳公共服务平台。在新材料方面,要突出做优做强做大,去年集团新材料业务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计划通过几年的努力,将业务体量从目前的营收1000亿元、利润180亿元,提升到营收2000亿元左右、利润300亿元左右的水平,为集团的业务结构优化立下里程碑,为集团成为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集团提供有力支撑。在工程技术服务方面,要突出迭代扩容,巩固扩大水泥和玻璃工程技术服务连续14年保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优势,同时加强内部协同,为集团其他业务的国际化拓展提供基础保障、当好“先锋队”。

对于稳增长,鞍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成旭表示,2023年中国钢铁行业将全面完成履行保障供给使命、实现钢铁产业自身发展、积极带动相关产业实现共同繁荣三大重点任务,要努力开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钢铁力量。

中国国新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渝波表示,中国国新将在实体产业投资上更好发挥引领作用,在布局优化结构调整上更好发挥推动作用,在国资国企改革上更好发挥支持作用,在对接资本市场上更好发挥纽带作用。

中国华电董事长江毅也表示,作为能源央企,中国华电坚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不断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供给服务质量。

强化科技创新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强化科技创新,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张玉卓在国新办的发布会上详细解读了如何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他指出,提高核心竞争力,要突出四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就是“科技”。

张玉卓指出,要准确把握中央企业在我国科技创新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坚持巩固优势、补上短板、紧跟前沿,以新型举国体制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新赛道,培育新优势,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主体作用,聚焦国家战略任务,打造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集群。要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以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为抓手,加快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科研投入产出效率,在增强创新体系的效能上不断实现新突破,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关于科技创新,周育先表示,中国建材集团矢志不渝要让更多新材料“飞入寻常百姓家”,继续攻破更多“卡脖子”材料。

一是为国家突破关键“卡脖子”材料。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要加快国产大飞机、国防工业等需要关键材料的国产化自主保障。

二是坚决树立市场化的理念,坚决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只有与产业充分结合、相互促进,科技创新才能够不断进步,为中国建材集团形成阶梯式的、百亿级的新材料产品集群。

周育先还以玻璃新材料举例,中国建材集团将充分利用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等优势平台,高效推进先进玻璃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加大国家材料实验室安徽中心和新材料协会等机构的资源集聚能力,主动担当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

科技创新是央企董事长的共识。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表示,先进核能技术正在向着安全性更高、经济性更好、用途更广泛的方向发展。针对加快推进核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杨长利建议:

一是加大涉核科研平台建设力度,整合相关资源积极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开放共享型国家核能综合实验室,打造国家战略科研力量。

二是加大共性问题解决力度,强化跨行业、跨企业协作,建立科技资源和成果共享机制,避免重复投入。

三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对具有基础性、前瞻性的核能研究课题长期稳定支持,将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纳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表示,为推动规划目标高质量落地,当前迫切需要在健全新型储能政策体系、突破并形成核心技术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等环节加快集中攻关重大共性问题,尽快培育形成成熟的新型储能一体化解决方案与集成技术。

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志安认为,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完备,且不断向中高端发展,正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竞争力持续提升,但产业链仍然存在“卡脖子”短板问题,加快增强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一是要加大装备制造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力度。建议国家有关部委系统梳理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卡点堵点问题,将装备制造长期依赖进口的核心技术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原材料等列入“卡脖子”清单,按照“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组织实施、压茬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指导行业内相关单位开展攻关或者联合攻关,并给予政策和研发资金支持,提升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

二是要优化关键设备、重要原材料国产化应用环境。

三是要加强装备制造业国际产业链合作。

国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仑认为,在当前我国制造业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和低附加值环节的情况下,应进一步强化转制院所服务工业强基能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张晓仑建议,支持转制院所整合汇聚行业创新资源,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通用技术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于旭波表示,高端数控机床是国之重器,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枢纽和制高点,其发展水平事关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伟业。“推动高端数控机床自主可控,我们责无旁贷!”于旭波说。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张玉卓也指出,要“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以高质量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为抓手,全面推进产业体系升级发展,推动中央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发挥‘领头羊’作用”。

如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周育先认为,中国建材集团作为建材行业唯一一家央企和“一带一路”的排头兵,要助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不仅是政治责任,国际化也是中国企业迈向世界一流的必由之路。着眼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集团要从内部整合转向外部并购重组,从国内市场转向全球市场,从而推动我国建材产业长远健康发展。为此,一是要推动集团优势新材料“走出去”;二是推动基础材料海外拓展;三是做好国际化业务方向和路径。集团一方面要用自己先进的技术、装备、标准等优势去新建升级;另一方面要用集团的资本和人才优势去做国际并购。

在鞍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成旭看来,2023年中国钢铁行业全面完成履行保障供给使命、实现钢铁产业自身发展、积极带动相关产业实现共同繁荣三大重点任务,努力开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钢铁力量。为此,要聚焦需求引领,拓宽钢铁应用领域;聚焦关键领域,满足高端材料需求;聚焦高性能特种钢、高端装备用钢、核心基础零部件用钢等“特、精、高”关键品种重点攻关,加快构建协同攻关组织运行机制,着力制定钢材质量分级标准。

东方电气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俞培根表示,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迫切需要强化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支撑作用,也迫切需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在此背景下,建议进一步加大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院士增选的力度,更好发挥其主体地位作用。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公司治理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公司治理。

对此,张玉卓强调,要“动态优化中央企业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加快建设专业尽责、规范高效的董事会,构建完善全员新型经营责任制,更大力度落实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集团总部原则上实现全覆盖。健全规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机制,推动中长期激励扩面提质,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中央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

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国资央企将以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更好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更加注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选优配强外部董事队伍,保障董事会发挥决策中心作用,落实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的制度,建立新型经营责任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国企公司治理,使企业决策、治理、管理与市场经济更加契合。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效推进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这既体现在坚持“两个一以贯之”上,实现了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的有机融合,也体现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上,实现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原磊说,三年行动明确指出了在国企的公司治理中,必须坚持加强党的领导。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认为,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国有企业普遍完成了“党建入章”,建立了党组织前置研究程序;实现了董事会应建尽建和外部董事过半数,逐步落实董事会6项职权;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基本完成了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全覆盖。通过优化与调整党委、董事会、经理层等治理机构的职权与分工,使现代新国企的公司治理机制更加成熟定型。

关于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总监周丽莎认为,要进一步加强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职权,使董事会在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方面发挥作用;保障经理层依法行权履职,做到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各治理主体不缺位、不越位,不相互替代,不各自为政。

坚持分类改革方向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分类改革方向。

“分类改革是三年行动之后,下一阶段国企改革的重点之一。”曾直接参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评估工作的原磊日前在接受《企业观察报》独家采访时表示。

他说,明确国有企业功能界定和进一步推进分类改革,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性工程,能够为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供更为精准的实施依据,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保障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竞争。为此,可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分类标准,区分企业内部不同性质的业务活动进行精细化分类。

曾有分析认为,过去几年国企改革的一个突破点是提出国企的分类管理思路,即2015年12月29日出台的《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把国有企业分成商业一类、商业二类和公益类三种,分别适用于不同竞争状态的国有企业。下一阶段国企改革应根据三类企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顶层设计,对充分竞争性、垄断性和公益性国企一类一法,更加有针对性地深化国企改革。

事实上,国企功能界定与分类改革,既是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的重要基础和举措,也是当前深化国企改革的逻辑起点。

国资委此前也对深化分类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

商业一类企业处于市场竞争最充分的行业和领域,要提升资本回报、质量效益,率先全面落实市场化改革的各项举措。

商业二类企业是指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企。这类企业要聚焦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完成重大专项任务,争做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的担当者。

而公益类企业要聚焦保障民生、服务社会,高效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做好优质服务的提供者。

周丽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界定功能、划分类别、实行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考核,提高改革的针对性、监管的有效性和考核评价的科学性,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融合,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分类改革不仅是对企业功能界定的分类,也意味着分类监管。吴刚梁表示,目前改革的一个难点是,一家国有企业同时从事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存在交叉补贴、补贴不到位、补贴不规范等问题,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意味着要做好分类核算,规范补贴方式。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强调了国企发展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报告中提到,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企聚焦主责主业优化重组、提质增效。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破除各种隐性壁垒,一视同仁给予政策支持,提振民间投资信心。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如今已过20余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经济之间的平衡发展、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仍然是国资国企发展的聚焦重点。

“国有企业应消除与民营企业对立发展的观念,要‘张开双手’,通过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保障供应链产业链等方式,与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吴刚梁表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齐明认为,积极引导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通过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在股权结构上互相融合,在产业链升级及科技创新方面发挥各自优势,有利于资产市场化配置、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调动民营企业积极性,将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有分析认为,在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的问题上,政府和企业都需努力。

齐明表示,当前国有经济整体实力大大增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见成效,推动国企聚焦主责主业优化重组、提质增效,有助于国有企业通过优化布局和调整结构,不断提升对公共服务体系的保障能力,更好发挥国有企业的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

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在稳定增长、增加就业和推动创新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支持民营经济,为民营企业发展带来更多发展信心,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有利于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平等实现发展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和营商环境,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编辑:王星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闭幕
国务院国资委与辽宁省举行工作会谈
一图速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亚洲最长最重导管架钢桩完成装船
我国在大漠腹地打出首口万米深井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中交房地产变中求存

揭秘 | 中建集团是如何摆脱开发商拖累的

宗庆后之后,娃哈哈面临三大挑战!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