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爆红:触动国人心弦的同频共振

来源:  企观锐角度       作者:王月      发布时间:2021-2-22 10:33  |  

国产+喜剧+穿越+催泪=烂片??

不!《你好,李焕英》用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及至发稿时(2月19日晚),该片票房已破34亿,达到我国影史第6名,超越《唐人街探案3》只是时间问题。

据最新预测,该片票房将达53亿,夺得春节档冠军悬念几无。

高票房高口碑之下,我们不禁要问:这部电影如何能让人边笑边哭?为何能够愈走愈强直至反超?因何引发全民关注和共情?

爆红:偶然背后的必然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你好,李焕英》红了,甚至可以说是爆红,是偶然,但也是必然。

尽管拍摄手法、镜头表达、视听语言、场面调度等距离优秀电影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你好,李焕英》的编剧是成功的,叙事是巧妙的,情感是真挚的。至于编剧和叙事为何是成功巧妙的,剧情是如何反转的,反转之后的惊喜、感动、催泪的效果如何,以及情感的真挚和导演贾玲的关系,多数文章已经解析得很透彻了,在此不做赘述。

除去上述影片本身因素外,这部电影爆红,还有若干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因素。

——上映时间上,《你好,李焕英》定位精准——春节档。

春节,阖家团圆,新旧交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团圆”“思念”“相聚”“亲情”等浓厚的情感氛围包裹着每一个人。在此时间点,作为以母爱、亲情为主题的电影,在春节档上映最合适不过了。加之今年“就地过年”的倡议,看电影也成为了人们娱乐消遣的重要方式之一,也难怪电影在最初宣发时就打出了“大年初一,‘笑’顺父母”的宣传口号。

——毋庸置疑,超高票房充分体现了贾玲多年积攒下的人气势能。

这部电影,脱胎于贾玲编创的同名小品,那还是2016年综艺节目《喜剧总动员》上。小品播出,立时感动了无数观众。2019年9月,贾玲发微博称:电影《你好,李焕英》经过3年的筹备,即将拍摄成电影。网友看到后,纷纷在评论中表达了自己的期待之情。可以说,早前的小品为如今爆红的电影储存了一定的情感基础和票房基础。

——口碑是人心,也是磅礴的力量。

其实,年初时,多个平台和媒体预测春节档冠军为《唐人街探案3》,《你好,李焕英》并不被“看好”,但是随着《你好,李焕英》上映2天后,网友口碑直线上升,豆瓣评分也逐渐提高,直到现在的8.2分。这就产生了良性循环,口碑和豆瓣评分提高,促使更多观众走进影院,更多人看后,随即给出更加良好的口碑和更高的评分……

——圈内人气,不能不用的电影成功致胜法宝。

从演员阵容来看,这部电影虽是贾玲的首部电影,但支持者众多,如主演沈腾、张小斐、陈赫都是贾玲多年好友,友情出演的冯巩是贾玲的恩师。电影播出后,薇娅发长文来表达自己的观后感受并向网友推荐电影,此外,贾玲不少圈内好友也发微博支持贾玲和电影。

……

超燃的口碑和良好的人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电影的票房和流量。

触动:社会中坚力量的回忆杀

不难发现,对《你好,李焕英》感触最深的,正是当下社会的中坚力量——“70后”“80后”和部分“90后”。

“70”后的人们,如今,最小为42岁,最大为51岁,他们的父母或年迈、或已逝去,或许他们也和贾玲有着相同的经历。

大多远在异乡的“70后”,在电影中,更多体会到了自己的父母作为父母有着怎样的喜怒哀乐,牵挂着父母过得好不好,身体是否还硬朗,思念着父母和家中的饭菜。

“致敬父母的青春年代”,或许最触动“80后”心弦。父母年轻的八十年代,距离“80后”太过遥远,仅有的几张黑白照片,似乎让他们忘记了自己的父母也像所有青年人一样,也曾风华正茂,也曾意气风发。

网友说,“记忆中,每次去姥姥家,妈妈都要驮着我骑行好远,那时很不爱去姥姥家,因为感觉每次去都又远又硌屁股,冬天冷夏天热的,但是我却忽略了那也是妈妈的妈妈,是她最爱最想见的人。”孩子永远在找妈妈。

已过而立之年的“80后”是孩子,致敬父母青春年代、意识到岁月在父母身上刻下痕迹的同时,他们也是父母。“赢在起跑线”教育理念下,“80后”同样知道“我的孩子健康快乐就行”的可贵之处,尽管表面上对自己的孩子说“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你给爸爸妈妈争点气”“为什么别人能行你就不行”,但还是尽自己所能,让孩子健康快乐。

如同韩剧《请回答1988》中,女儿德善问爸爸:“你现在的梦想是什么?”爸爸动情地回答:“爸爸这会儿的梦想啊,就是我家宝拉我家德善我家余晖,没有病痛,健健康康的,爸爸的梦想就只有这一个。”

电影中李焕英的艰苦与不易或成为了“90后”情感共鸣的基础。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人,受到了爸爸妈妈的所有关心与呵护,偶然间发现,原来呵护自己的人渐渐老去,轮到自己去保护、关心父母了。这时,有些慌乱、又有些害怕:因为还没有足够的心理能力和物质能力,像父母保护自己一样,去保护父母。

不少人在看完电影后,晒出了妈妈的旧照。这一自发的举动,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或许都在反思:我们平常是怎么对待父母的?我们是不是总想着等到功成名就时再去报答父母?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是否疏于对父母表达爱意?我们是否在拼命向前的时候,时长将父母甩在了身后……

王朔说:年轻算屁啊!谁没年轻过,但你老过吗? ——话糙理不糙。

共情:触动心弦的刹那

《你好,李焕英》爆红的背后,无疑,是因为触动了国人的心弦,产生了情感共鸣,引发了同频共振,对于亲情的同频共振,对于遗憾的同频共振。

亲情,这个由简单几笔构成的词语,是人之永恒的命题。亲情之于我们,犹如水之于鱼,空气之于生命。

亲情是什么?

亲情是“我能让你更高兴”的亏欠和弥补;

亲情是就地过年,父母从家乡寄来的60斤年货;

亲情是人未归、礼先到的网购拜年;

亲情是“平安回来,我包一年家务”的担忧和不舍;

亲情是地震生命垂危时,一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的信息;

……

我们总和父母说工作很忙,却有时间和朋友吃饭玩耍;我们总说没时间给父母打电话,却有时间和朋友同学煲电话粥;我们总说假期要加班没空回家,却有时间提着行李去看千变万化。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多么的痛彻心扉!

“亲不待”,不仅仅是贾玲的遗憾,也是我们所有人的遗憾,是怎样都迈不过去的坎。

《诗经·蓼莪》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是啊!想报爹妈大恩德,老天降祸难预测!!

当我们意识到父母需要陪伴和关爱时,才发现时间根本不够用,强烈的无力感和弥补感交织涌上心头。

请不要再用“来日方长”来搪塞!其实,你我都明白,那是生活撒的谎。

治愈:情感焦虑需要爱和温暖

我们在这部电影中,所窥见的,不仅仅是真挚且赤诚的情感,更是能够治愈的希望。

生活不会一帆风顺,过去和未来都不会,坎坷和丧失会是生活永恒的存在。平凡的我们,行走在2020年的“风霜雨雪”之中,“见证了历史”,目睹并感受了悲喜交加。

人生的故事里尽管琐碎,但总是琐碎的小事情构成了大世界,因而,我们总是满怀憧憬,想要用尽全力找到被治愈的可能和希望。

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爱是治愈创伤的根本,爱和真相可以达到心理协调和健康。想要治愈,先要寻找爱,寻找爱的前提,不是付出爱,也不是接受爱,而是感受爱。

或许,《你好,李焕英》让我们看到了治愈的曙光。影片将寸草春晖和慈乌反哺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也正是因为感受到了这两种爱和温暖,无论走得多远,我们还是能找到归途的方向——家;无论有多焦虑,我们依旧能够拥有被治愈的力量——爸爸妈妈。

心理学家柏瑞德利(Broadley)曾提到:自我实现的趋势是一个引导人们努力认识、实践、自治、自我决定、完善的过程。个体有远离不适当调节并趋向心理健康的内在能力,个体内部的成长力量提供了治愈的内部资源。

这表明,人拥有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机制,也拥有自愈的能力。无论是自愈,还是被治愈,终究,我们是看到了治愈的希望,感受到了缺失的美好,拥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

个人的伤痛也能成为一个社会的疤痕。社会跟个体休戚相关,社会文化氛围始终是个体所汇聚而成。

以现实的例子来说,日本作为自杀率很高的国家,他们的社会文化始终充斥着压抑的愤怒、无处宣泄的悲伤、以及到处寻找爱的苦闷。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很多电影都在传达这些情感,这种更大范围内的宣泄亦或是一种疗愈,失去这种满足需要的表达,其社会的情结便会成为一种阻碍。

我们不仅要看到、并且接纳“秋天落叶,冬夜漫长”,更要懂得,落叶是未来的春泥,冬夜是黎明的号角……

问题:百年变局下的彷徨

几十年里,中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革,置身其中的人们,见证着经济发展的奇迹。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始料未及的社会问题,细细究察,都逃不过阶段性社会变革的影子。诸如:

——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种思想在影片“庆贺升学宴”的剧情中也有所体现。不少研究者表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的焦虑投射、转嫁到孩子身上的表现。

在这里,不是要批评这种传统思想,也不是批评电影中李焕英的行为和语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是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和爱,是父母的“我为你好”。父母想让孩子少走弯路,少受苦,掌握好分寸,就是爱,否则,就是忽视和控制。

其实,这种思想背后的情感也是双向的。孩子也希望父母不只为他们而活,也想让父母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空间,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妈妈,不仅是妈妈,首先是她自己”。

——独生子女的困境与焦虑。

影片中,贾晓玲是李焕英唯一的女儿,倘若李焕英没有出现意外,健康快乐地步入老年生活,那么,贾晓玲迎来的可能是“421”家庭分身乏术之境。对于父母逐渐步入老年,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80后”“90后”在负重前行。

顾了小的,就顾不了老的。——这成为独生子女们最常见的困境与焦虑。并不是说“父母是累赘”,只是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局面,异乡漂泊的独生子女确实自顾不暇。显然,独生子女赡养父母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摆在了全社会面前,如何解决,尚待求解。

——独生父母的艰辛与不易。

独生父母,即独生子女“80后”和部分“90后”长大成为父母的一群人。如果说独生子女被“独生子女”的标签和世人常有的“自私的、没有责任的、垮掉的一代”误解所裹挟,那么独生父母如何养育、教育孩子,依旧会被打上同样的标签与刻板印象:“独生父母养育的独二代肯定是娇惯的、任性的、自我为中心的”。

问题来了:为什么总会有刻板印象呢?独生父母真的有错吗?独二代真的那么差劲吗?个体与社会休戚相关。似乎,答案有所显现了。

——人情是好东西,也是坏东西。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确是攀关系,讲交情。影片中沈光林和他的厂长父亲,则是中国社会“人情”的最好体现。

都说中国是“熟人社会”和“人情社会”,此话不假。人情给我们提供方便,但是,人情也往往是规则、法律、社会秩序的对立面。既然这样,我们不讲人情呢?恐怕没有人能做到,因为不讲人情的代价太大了。“胳膊拧不过大腿”,作为“大腿”的社会环境即是如此,作为个体的小小胳膊又能怎样呢?

——再高投入,再多特效,也抵不过赤诚的情感。

最后,回到电影本身,在《你好,李焕英》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国产电影的进步。前文已经提到,尽管艺术技巧等方面还有些差距,但是观众最在意的、最看重的是情感的真挚,和态度的诚恳。

光明日报这样评论《你好,李焕英》:事实证明,在艺术创作中,认真、纯真、本真的态度是根本。的确,如今的演艺圈中,中国电影、电视剧的发展进程中,从不缺技术,更不缺资金,但却很少产出票房口碑双赢的文艺作品,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

观众想要什么?

很简单,故事过得去,情感真挚,艺术表达别太差,我们也愿意慷慨买单。

说《你好,李焕英》,引发了国人情感共鸣,形成了现象级的文化现象,不为过。

(编辑:王月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闭幕
国务院国资委与辽宁省举行工作会谈
一图速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亚洲最长最重导管架钢桩完成装船
我国在大漠腹地打出首口万米深井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中交房地产变中求存

揭秘 | 中建集团是如何摆脱开发商拖累的

宗庆后之后,娃哈哈面临三大挑战!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