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机翻”就是人身攻击?容些批评又何妨

来源:  企业观察网       作者:孙浩天      发布时间:2021-4-6 17:12  |  

“机翻痕迹严重,糟蹋了作者的作品,还是老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希望出版社至少找西语科班出身的译者翻译这些名家。”

3月中旬,北京语言大学的西班牙语硕士研究生小高在豆瓣上对一本翻译书籍《休战》打了两星,并给出了上面那段评价。看似再正常不过的一个举动,却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波。

研究生小高在豆瓣评论《休战》

在上述网文发出的次日,译者韩烨本人发帖表示:愿意虚心接受所有人的意见,但是“机翻”的说法近乎人身攻击。此后,《世界文学》编辑汪天艾发帖支持韩烨,表示以她对韩烨的了解,韩绝不会为了赚钱使用机翻,韩是贝内德蒂的粉丝,不会亵渎他的作品。再后,自称韩烨好友的中山大学研究员杨某竟然将此事举报给了该学生的导师,称高某“以毁谤和捏造事实的形式”攻击译者,要求校方向其施压,并表示自己的做法是为了“挽救失足学生”,要求该学生公开道歉。

译者韩烨本人发帖表示:愿意虚心接受所有人的意见,但是“机翻”的说法近乎人身攻击。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学校还真就这么做了。3月27日,该学生发布道歉声明,表示“经批评教育后,删除短评,并向韩烨女士和出版社道歉。”

在豆瓣上打个分、发表个评价,就要被逼着道歉,这事听起来着实荒唐可笑。平心而论,说句“机翻”怎么就算人身攻击了?学校应该插手这件事吗?

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对图书进行打分、发表评价是每一位读者的自由和权利。更何况,从双方前期的对话也可以看出,该学生是在购买并阅读了这本书后才作出这样的评价,并非信口开河、凭空污蔑。即便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该学生也有权对购买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

在网络环境中,尤其是在进行学术讨论时,虽然“机翻痕迹严重”这句评语对译者来说乍一听有些刺耳,然而也不过是读者个人对翻译质量不认可的一种主观表达,再怎么看也上升不到人身攻击的范畴。退一步讲,就算是译者真觉得这个评价侵犯了自己的名誉,也可以诉诸法律来解决,同时,无论作者还是作者的朋友,直接向学校施压来“铲除异己”,这种做法显然欠妥。

鲁迅先生曾言:“如果你无法承担一件事情的后果,那么一开始就别做。”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本来就应该放到台面上供大家交流和探讨,如果没有虚心接受批评的心态,确实不适合公开发表作品。一个健康的知识圈,观点争鸣、百花齐放才是常态。

对于那些真正想要做好学问的人来说,他们在发表作品之前肯定是做好了被批评的打算,甚至还可能因为得不到他人批评而惶恐不安。因为他们懂得,充溢着赞美与吹捧的世界是空虚的、无意义的,也是停滞的、永不进步的。

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信达雅”,每个读者心中自有一杆秤。凡是好的东西,根本不用担心人们的质疑和批评,因为没有什么比时间更有说服力了。成事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打铁还需自身硬,作品好不好,学问高不高,并不是自己说了算,更不会因为“权势”就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作为学生的另一个“港湾”,老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应该毫不含糊。不过,该学校的所作所为的确有失水准,在面对外界的无理要求和威胁时连自己学生的合法权益竟然都维护不了,为了息事宁人,如此轻易地向所谓的学术“权势阶层”低头,实非正义之举。

如今,这件事也基本接近尾声。经过此事之后,该学生恐怕再也不敢轻易评论,译者和其朋友也因自己的迷惑操作惹了众怒,落了个“党同伐异”的骂名,学校的形象和公信力也必定一落千丈。总而言之,没有一个赢家。

“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这是一个千帆竞发的多元社会,也是一个百舸争流的观点时代,作为一个研究语言的硕士研究生,若连批评该语种文学译作的权利都被遏制,这样的大学,这样的导师如何让学生信服,又给社会一个怎样的刻板印象?!

(编辑:于思洋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中越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交流座谈会在京召开
一图速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亚洲最长最重导管架钢桩完成装船
我国在大漠腹地打出首口万米深井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刘伟平挂帅三峡集团有何深意

中国移动还值得继续持有吗

戴和根履新中国铁建100天,干了啥,见了谁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