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开新局见新效

来源:  国资委官网       作者:甘肃省国资委      发布时间:2024-1-12 16:15  |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全面启动以来,甘肃国资国企坚持以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用改革的手段推动发展,把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作为贯彻中央部署、发挥甘肃优势的“主引擎”,作为优化布局结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加速器”,作为稳定经济运行、加快追赶进位的“压舱石”,聚焦重点精准施策,瞄准关键奋力攻坚,推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现良好开局、取得新的成效。

聚焦创建一流企业拓深化、促提升。把创建一流企业作为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要抓手,立足国家所需、甘肃所能、未来所向,积极探索符合甘肃实际、具有甘肃特色的创建一流企业路径和措施,推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走深走实。一是立足甘肃实际,突出统筹谋篇布局。把创建一流企业行动与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高质量落实“十四五”规划等有效衔接,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形成以创建一流企业行动实施方案为总揽,以对标一流管理提升、质量提升、价值创造、品牌引领和企业家培育等5个专项行动为支撑,以创建一流示范、专精特新示范、公司治理示范等示范行动为引领的“1+5+X”工作体系。二是科学精准定位,分类分层推动实施。甘肃省国资委根据省属企业所处行业、发展阶段、功能定位、特征条件、改革基础,“一企一策”明确创建目标任务、路径措施和工作要求,增强创建一流企业科学性、精准性、实效性,形成分类推进、梯次培育的创建一流企业格局。三是强化全面对标,着力提升创建成效。分类对标树目标,推动省属企业对标行业先进企业,“一企一策”确定对标标杆企业,跳起摸高确定积极目标,细化阶段目标及路径措施。精准对标找差距,加强对标情况统计分析、监督检查、评估考核,每月统计分析企业营业利润等21项高质量发展指标,推动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全面追赶提质量,强化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经济增加值率等核心指标考核,倒逼省属企业加大全员、全要素、全过程降本节支,从数量型规模型向质量型效益效率型转变,加快向行业领先水平迈进。

聚焦激发活力动力拓深化、促提升。围绕全面提升企业现代化治理水平,持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提升企业科学决策、精益管理、智慧运营能力,以机制优化“一子落”带动企业发展“满盘活”。一是完善公司治理,持续提升效能。把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扩大覆盖面、提升质量效果上下功夫。遴选4户集团公司、5户子公司,聚焦精准设定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事项清单、强化外部董事队伍能力素质建设、提升董事会科学决策水平、落实经理层职权等重点,开展现代公司治理示范创建行动,以点带面推动企业把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优势加快转化为企业治理效能。对28户省属企业集团董事会建设运行情况进行对标评估,对5户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省属企业集团和200户重要子企业落实董事会职权开展考核评估。二是健全经营机制,持续提升效率。突出“三项制度”改革质量和实效,着力在精准化、差异化、个性化上下功夫。深入开展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质量提升专项工程,强化契约目标的科学性、挑战性和刚性考核、兑现。持续推行管理人员竞争上岗,2023年省属企业新进员工总数的99.9%实行公开招聘,新任管理人员100%实行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相关制度在省市国有企业集团实现全覆盖,二三级子企业覆盖面达到69.25%。修订了《省属监管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实施办法》,探索建立更加灵活、更具竞争优势的工资总额决定和增长机制。三是强化企业管理,持续提升效益。紧盯省属企业盈利能力、创收创现能力不足等问题,深入开展对标一流价值创造、对标一流管理提升等专项行动,以及“控股不控权”“两非两资”清理、“总部机关化”和亏损企业专项治理,2023年1—11月清理处置“两非、两资”126项,推动358户省属亏损子企业实现扭亏为盈。针对部分省属企业新设子公司过多、决策程序不规范、运营质量不高等问题,制定了《省属企业投资新设子公司管理办法(试行)》,规范新设子公司设立程序、审批程序,以及监督管理、责任追究。

聚焦优化布局结构拓深化、促提升。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深入实施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6+1”行动,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升链、优势产业延链、新兴产业建链、短板产业补链,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支撑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加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省属企业带头落实全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中打头阵、当先锋。突出项目牵引,前瞻性调整业务结构,促进结构升级、链条延伸、产品更新。2023年省属企业实施“三化”改造项目240个,1—11月完成投资153亿元,新增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2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0个,推动有色、钢铁、煤炭、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二是聚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实现新突破,做大做强动力电池材料、做专做精有色金属新材料、做优做细先进钢铁材料、做尖做新前沿新材料,2023年省属企业新材料产值突破1000亿元。新能源产业跑出新速度,发挥甘肃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丰富优势,大力布局新能源产业,截至2023年11月底,省属企业获取新能源指标1469.5万千瓦,累计建成投运新能源装机257万千瓦。装备制造产业取得新成效,深入落实先进制造业集群转型行动,借势全省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风口”,乘势而上发展风机制造、新型储能电池光热设备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三是着力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兰白、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及电池材料产业基地和酒嘉先进钢铁材料产业基地,以园引资、以链招商,加快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动力电池材料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先进钢铁材料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完善产业链管理体系,全面推行省属企业探索形成的1条产业链制定1个实施方案、绘制1张产业链图谱、建立配套企业清单、关键产品技术攻关清单、产业链补短板突破环节清单、先进企业对标清单、重点项目清单等5张清单的产业链发展“1115”模式,推动13户省属企业加强与上下游企业业务协同、资源共享,带动24条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7000多户中小企业融通发展,2023年1—11月完成产业链重点项目投资116.65亿元。推动央企与地方国资国企深化合作发展,把合作作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促进延链补链强链固链的主抓手和强引擎,深化宽领域、深层次、全方位合作。先后举办2023年央企与地方国资国企合作发展座谈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招商活动,组织市州、省属企业与25户央企的70户子企业新签订72个合作项目,总投资1443.57亿元,近三年签约合作项目276个,总投资7370.79亿元,截至2023年11月底,276个签约项目已开工224个,累计完成投资2404.86亿元,其中67个投产运营。

聚焦强化创新驱动拓深化、促提升。立足产业所需、发展所向,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一是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设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持省属企业科技创新项目专项资金,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研发投入考核和研发投入产出评价,落实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支持政策,构建以企业投入为主、各类资金共同参与的研发投入格局。2023年1—11月省属企业完成研发投入110.42亿元,同比增长11.2%,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7%,带动实现新产品产值624.43亿元,同比增长10.13%,“三新”营业收入638.4亿元,同比增长2.92%。二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甘肃省国资委与省科技厅建立了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推动省属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兰州“一院三所”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了政产学研用联席会议制度,以及“企业出课题、院所搞攻关,院所研发成果、企业承接转化”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创新要素汇聚,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大创新平台建设,目前省属企业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28个、省部级研发平台171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40个、博士后工作站10个,5户省属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和民营企业组建5个创新联合体。三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结合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建立省属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原创技术攻关清单,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对35项“卡脖子”技术和99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进行联合攻关,目前,已攻克“卡脖子”技术3项、重大关键技术19项。

聚焦整合重组拓深化、促提升。坚持突出实业、聚焦主业、做精一业,推进企业整合重组、有序进退、提质增效,着力打造主责主业更加聚焦、业务结构更加清晰、核心功能更加突出的优势企业。一是强化省属企业主责主业管理。甘肃省国资委突出管好国有资本投向,优化完善企业主责主业动态管理和投资管理制度,严格管控非主业投资,厘清主责功能和主业标准,新增国有资本95%以上投向传统产业“三化”改造、新兴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领域,推动企业聚焦实业、突出主业发展。二是持续推进省属企业间重组。以壮大优势产业、培育一流企业为目标,推动产业相近、主业相同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开展专业化重组,加大企业间同类业务横向整合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纵向整合,2023年完成煤炭化工、水利建设、资产运营管理3个领域6户省属企业整合重组,与生态环保产业龙头中央企业共同组建润陇环保集团,着力打造专业化产业集团。三是深入推进企业内部整合。推动省属企业全面梳理内部业务和资产资源情况,按照“一业一企、一企一业”原则,对不同子企业中的同类业务,通过股权调整、层级调整及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整合重组,推动形成相对集中、高效运作的经营模式,降低管理成本,实现内部资源、资金、人力、管理和资质等方面优势互补,提升专业化水平,增强集聚效应和核心竞争力。

聚焦转变职能拓深化、促提升。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结合,加快转变国资监管职能,持续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效提升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突出差异化监管。建立国资监管权责清单、授权放权清单及动态调整机制,在前期对9户试点企业及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出资的4户产业集团分类授权放权基础上,2023年对其他16户企业集团实施“一企一案”分类精准授权放权。坚持分类监管、分类考核,“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设置更有针对性、更具个性化的考核指标,引导企业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和独特竞争优势。二是突出专业化监管。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持续深化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加快国资在线监管平台建设,优化完善各业务模块功能,一期项目建成投运,加快实施二期、三期项目,推动企业重要经营信息的动态归集和穿透监测,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增强监管实效。三是突出体系化监管。推动出资人监督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等监督力量的高效协同,做好信息沟通、线索移送和成果共享,形成监督检查、整改落实、责任追究、完善制度为一体的监督工作闭环。

(编辑:王星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中越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交流座谈会在京召开
一图速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亚洲最长最重导管架钢桩完成装船
我国在大漠腹地打出首口万米深井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让王健林退位的男人

刘伟平挂帅三峡集团有何深意

中国移动还值得继续持有吗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