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化转型 航向别偏(一):转型,时也势也

来源: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赵玥      发布时间:2023-12-21 09:00  |  

转型中的炼化企业,不仅要把握节奏,还要突破一系列发展难点。


转型,时也势也

在政策、行业、市场的多重因素下,油转化是大势所趋。

c4dcd01c3634ced6accb2b10cc125050_QQ%E6%88%AA%E5%9B%BE20231203144604.png

关于乙烯项目建设的消息越来越密集。

10月30日,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宣布,拟投资1201201万元,在南京市江北新材料科技园扬子石化公司现有厂区内建设扬子石化乙烯技术升级重构及下游新材料一体化项目。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新建100万吨/年乙烯、50万吨/年裂解汽油加氢、5万吨/年己烯-1等6套工艺装置。

关注近年来的炼化企业项目,不难抓住“炼化转型升级”这个关键词。其中,乙烯新建扩建更是热门的香饽饽。炼化产能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在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要控制在10亿吨以内。综合来看,在政策、行业、市场的多重因素下,油转化成为中国炼化企业的大势所趋。

“东升西降”乙烯扩能

一支“东升西降”的进行曲,正在炼化行业中奏响。

“当前,全球炼油行业‘东升西降’的动态调整以及两极化格局越来越凸显。”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所高级专家徐海丰说。

他所说的“东升西降”,就是指2020~2022年,在亚太和中东地区炼化产能快速扩张的引领下,全球炼化产能规模快速扩张并加快向东半球集中。

数据不会骗人。

截至2022年末,全球炼油能力达到51.2亿吨。其中,石化龙头乙烯产业的全球产能规模达到2.2亿吨,全球最主要芳烃对二甲苯的产能达到7320万吨。其中,亚太地区和中东地区的炼油能力在全球的占比已经升至46.4%,欧美地区的炼油能力已经萎缩至36.5%。同时,全球乙烯产业格局也在发生重大变化。截至2022年底,亚洲地区和中东地区乙烯产能全球占比升至55%,欧美地区缩减至37%。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中国乙烯产能达到4953万吨,首次超越美国的4332万吨,跃升至全球第一,在全球乙烯产能中的占比达到22.5%。

伴随着这一轮“东升西降”的进行曲,中国迎来炼化企业转型升级的好时机。乙烯项目的新闻更是频频出现在媒体,动静不少。

8月7日,独山子石化公司召开塔里木120万吨/年二期乙烯项目建设推进会,标志着该项目全面转入建设阶段。独山子石化也将开启向乙烯年产能超300万吨“化工航母”进军的步伐。该项目是中国石油推动炼化业务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工程”。

7月29日,中国石油广西石化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120万吨/年乙烯装置开工仪式在广西钦州市钦州港举行。这一项目是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重大项目,也是中国石油推动“减油增化”调结构的战略性项目。项目总投资约305亿元,计划2024年底陆续中交,2025年全面建成投产。

稍早一点,广东石化120万吨/年乙烯装置投料试车成功。这是中国石油一次性投资最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

除此之外,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的乙烯项目也密集上马,如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中国石化海南炼化公司100万吨/年乙烯项目等……沙特阿美联手北方工业集团、盘锦鑫诚实业集团计划在中国东北地区建设大型炼油化工一体化联合装置,合资公司名为华锦阿美石化有限公司。

根据统计,目前,我国乙烯呈现“三分天下”的生产格局。其中,中国石化乙烯总产能1503万吨/年(含合资),全国占比32%;中国石油、中国海油等央企乙烯总产能1415万吨/年,全国占比30%;其他经营主体乙烯产能合计1832万吨/年,全国占比38%。

“预计2025年,全国乙烯总产能约6600万吨/年,按88%开工率来算,产量为5800万吨。按年均增长5.2%来算,预计2025年,我国乙烯当量需求约7000万吨,届时缺口约1200万吨。中国石化乙烯产能将达到2033万吨/年,占比30.8%;中国石油等央企乙烯产能合计将达到2215万吨/年,占比33.6%;其他企业产能合计占比35.6%。”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挺预测。

市场需求形成分化

“东升西降”,看起来火热,细究起来却有玄机。

“去年,我国炼厂的原油加工量出现近20年来首次负增长。”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专家费华伟说。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原油加工量为6.8亿吨,同比下降5%;炼厂平均开工率为73.6%,较上年下降5个百分点,结束了2015年以来的正增长。成品油产出方面,国内炼厂汽柴煤油产量为4亿吨,同比下降7.7%;汽柴煤油出口量为3439万吨,同比下降14.6%,连续第三年回落。

虽然背后有新冠疫情的原因,但更难掩市场需求的变化。

中国的炼化产能规模突飞猛进始于2018年。当时,随着恒力石化等项目的启动,中国开启最新一轮由民营大炼化项目引领的产能扩张,炼化产能进入持续高速增长阶段。

2021年,中国炼油能力达到9.1亿吨/年,首次超越美国(9.07亿吨/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炼油国家,炼油能力在全球的占比约为20%;2022年,中国炼油能力继续增长至9.24亿吨/年,稳居世界第一。

“随着中国炼化能力的快速扩张和美国炼油能力的持续萎缩,中美两个全球炼化大国的差距快速收窄。”徐海丰说。与此同时,乙烯产能也在迅速扩张。中国在全球炼化产业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不过,在一片涨势中,应该关注欧美炼油商的“退”。它与炼油产品与化工品需求前景分化日益明显相关。在新冠疫情暴发前,全球汽、柴油需求增速均已呈现下滑趋势,全球炼化行业利润出现分化。

通过数据比较可以看出,欧美炼油商在全球炼油行业中的地位发生明显变化,面对亚洲和中东地区快速兴起的大型现代炼厂的竞争,持续缩减甚至彻底退出炼油业务。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欧美永久性关停大批炼厂,炼油能力减少幅度超过1亿吨/年。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雪佛龙公司这些传统炼油商的炼油业务持续萎缩,bp、道达尔、雪佛龙公司已经跌出世界前十大炼油商行列,中国石化、中国石油、沙特阿美公司升级为世界前三大炼油商,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的炼油能力已经分别达到2.78亿吨/年和2.3亿吨/年。

与此同时,国外炼油商的转型也是“让出”炼油市场的一大原因。

据介绍,欧美炼油商传统炼油业务转型倾向于生物燃料等清洁能源。许多炼油商利用旧炼厂基础设施与原油联合加工生产生物柴油。巴斯夫、陶氏公司等化工巨头提出“净零”碳排放目标,开发建造绿电加热裂解炉,积极发展塑料循环经济。韩国石化业从产能扩张转向竞争力提升,压减低端产能,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扩大出口,掌握部分产品定价权。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中东国家正开启新一轮产能扩张,产能增量已不单是追求炼化一体化,而是更高化工品收率和产业链延伸。

从今年第二季度财报来看,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公司、bp、壳牌、道达尔五大西方石油巨头二季度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近乎腰斩。盈利崩塌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炼油利润率和交易业绩均走弱。如埃克森美孚今年二季度收益为79亿美元,降幅56%,财报表明较低的天然气变现和行业炼油利润率对收益产生了不利影响。

“油品需求逐渐转弱,化工品需求仍有增长空间,成为未来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中国化工基础原料和聚合物需求在全球的占比持续快速提升。”徐海丰说。这些原因迫使国内炼厂克服生产运行明显波动不利影响,持续推进“油转化”“油转特”。

从国家层面来看,也注意到了这一趋势。如果不加以控制,中国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将会过剩,导致炼油行业出现低效率、低质量、低利润、高污染等问题,炼能扩产的空间越来越小。《指导意见》也是在此考量下应运而出的。接下来,优化产能结构将成为未来炼油行业的主要目标之一。

“双碳”目标调结构

今年8月,包括盛虹、恒力、巴斯夫、万华和桐昆在内的五家化工巨头宣布,斥巨资大力布局储能,展开血拼。

恒力集团通过控股的广东松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储能业务,进入储能锂电池领域。恒力石化2022年年报显示,预计有20万吨/年电池级碳酸二甲酯于2023年年中逐步投产;锂电隔膜方面,营口厂区年产超强湿法锂电池隔膜4.4亿平方米,第一条线6月1日官宣投产。

被誉为中国最赚钱的化工龙头企业万华化学,正在推进“锂电池材料生态圈”新能源战略,从上游锂资源(盐湖)到硬碳等产业链均有所布局。今年5月在股东大会上,万华化学的高层明确表示,将加大电池材料资本开支。2023年,万华化学在电池材料项目上计划投资33.4亿元,同比大增173.8%。

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在这一方面的探索更是不遑多让。

以中国石油为例,截至目前,今年已经新增10家新公司,且各家新公司的业务范围无一例外都涵盖绿色低碳业务。

“炼化企业的转型发展,第一个挑战就是替代能源迅速发展。另外,愈发严格的环保和安全标准,碳达峰碳中和形成的约束条件,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对我们炼化企业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明丰说。

这些挑战推动了炼油向化工的转型,使得燃料型炼厂向化工型炼厂转型势在必行。

按照规划,我国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将达到20%,但实际上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就已经达到21.6%。这对于生产汽煤柴为主的炼油企业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在国家大力推动“双碳”的产业政策下,传统的石化化工经营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尤其在能耗领域。而新能源与新材料行业受到政府层面鼓励及优惠政策的支持而迅速壮大,且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因此,众多化工企业纷纷介入布局,期望成为自己公司的经济增长点。此外,传统石化、化工行业与新能源产业有着天然的技术等方面的衔接优势,且传统能源化工企业由于体量大、发展历史长,往往积累了相当体量的可利用土地等资源,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项目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专家指出,2030年之后,石油在我国能源结构的占比将快速下降,同时化工品需求将大幅增加。这意味着从碳达峰至碳中和的阶段,也将是我国炼厂快速转型发展期。

费华伟认为,在成品油需求将要达峰、化工品需求继续保持增长,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风电等新能源行业高景气度背景下,炼化企业应根据自身优势及市场需求,加速推动“油转化、油转特”,并向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延伸。

一方面,炼化企业要加速配套二次加工、深度精制装置。2022年,国内炼化企业二次加工装置能力达到11.05亿吨/年,较上年增加3120万吨/年,与一次加工能力之比为119.7%,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在保证油品清洁化和满足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压减汽油、柴油产量,多产化工轻油,同时有条件的企业针对性地增产特种润滑油脂、特种蜡、特种沥青、电极焦等高附加值特色炼油小产品。

另一方面,炼化企业要加速布局化工新材料产业链。目前,中国石化大力拓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业务,加快新产业格局建设进程;中国石油持续加大高性能合成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电子专用材料等领域公关力度;民营大炼化企业依托已建成的大化工平台,加速推进化工新材料业务,例如盛虹炼化正在打造光伏新能源材料基地、高端新材料制造基地;万华化学、卫星石化等国内化工巨头加速布局新能源及半导体等领域。

区域差异促转型

翻开地图不难看出,华东、东北、华南是我国三大炼油集中地。“区域布局进一步向消费地区集中。”费华伟说。

从省市布局看,山东、辽宁、广东、浙江为中国前四大炼油省份,合计炼油能力4.95亿吨/年,占总能力的53.6%。因广东石化投产,广东省炼油能力突破1亿吨/年大关,至1.01亿吨/年,成为继山东、辽宁之后的第3个亿吨级炼油大省;因3家地方炼厂进行产能置换而关停,山东炼油能力由上年的2.05亿吨/年降至1.98亿吨/年,但仍是全国第一大炼油省份。

从沿海布局看,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炼化产业集群区合计炼油能力6.71亿吨/年,占炼油总能力的72.7%;合计乙烯能力3190.5万吨/年,占乙烯总能力的64.4%。

但发达地区的炼化产业,却未必发展均衡。

辽宁省炼油能力达到1.6亿吨/年,在2020年之前一直排名全国第一。近年来,民营石化企业的现状却是两极分化。辽宁省政协委员、中国航油集团辽宁石油有限公司总经理丁仁朋举例:“大连恒力一枝独秀。其工艺技术先进、设备新、产业链长,出厂产品化工品最高可达80%,而其他民营石化企业面临困难较多,发展后劲不足,生存危机严重!”

辽宁拥有规模以上石化企业14家。其中,中国石油旗下有7家炼油企业,此外还有2家,即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和中化集团下属炼厂,其余5家为民营企业。这5家民营炼厂中,除了恒力石化有较强的完整产业链之外,其他民营炼化企业大部分存在原油配额不足、港口条件薄弱、物流成本高的问题。此外,还存在缺乏销售终端、销售半径大的共性问题。因为缺少销售终端,民营炼厂生产的成品油几乎无议价话语权。加之浙江、广东大型炼化企业相继投产,北油南下困难增大。

“守着原料产地,原料却没有价格优势;产品距下游产业较远,物流成本高,导致产品价格无竞争优势;配套的产业链供应链及营商环境均有所欠缺。”丁仁鹏这样形容困境。

辽宁省石化产业正处在调结构、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坚定不移走“减油增化”之路才是未来发展方向。在今年辽宁省政协全会上,丁仁朋提交提案,建议辽宁省内石化企业延长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走“减油增化”的道路,增加“三苯两烯”的产能,减少汽、柴油的产量。

无独有偶,化工大省山东也在探寻升级转型之路。

在地炼发展不均、成品油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在不久前实现了首批核心装置中交。这个“巨无霸”项目已由工程建设转入生产准备阶段。该项目核准总投资高达1493亿元,建设地点位于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山东裕龙石化产业园内,产能将达到4000万吨/年。项目一期利用进口原油,建设2000万吨/年炼油、300万吨/年混合芳烃、300万吨/年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

可以说,产业集群化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的必然选择。毫无疑问,延链、补链、强链、育链将成为改造提升传统化工产业的重要内涵。高端石化行业正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而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则成为行业及当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

(编辑:王星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闭幕
国务院国资委与辽宁省举行工作会谈
一图速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亚洲最长最重导管架钢桩完成装船
我国在大漠腹地打出首口万米深井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中交房地产变中求存

揭秘 | 中建集团是如何摆脱开发商拖累的

宗庆后之后,娃哈哈面临三大挑战!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