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食材“素颜”,保障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来源:  红网       作者:张钰梓      发布时间:2023-12-5 10:55  |  

12月1日起,《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办法针对群众反映的“生鲜灯”误导消费者问题,增加了对销售场所照明等设施的设置和使用要求,提出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

市场上看着红润饱满的猪肉,买回家却显得干瘪暗沉;精挑细选了新鲜有光泽的水果蔬菜,结账出门才发现早已“变了样”……窥其奥秘,原来是“生鲜灯”从中作梗。“生鲜灯”是一种照明装置,能提升食物的颜色和光泽,使其看起来更新鲜诱人。市场上常见的“生鲜灯”,从红光加冷白光、红光加暖白光,到红光加正白光、绿光加正白光,各种不同颜色的光源搭配叫人眼花缭乱,肉眼难以辨识食物的品相与新鲜程度。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而“生鲜灯”的滥用,本身就是商家心知肚明的虚假宣传行为,既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又危害了食品安全。禁用“生鲜灯”,体现了监管者不等不靠、主动监管的决心,助力了安全透明、诚信经营的市场建设。

“生鲜灯”这一生鲜时蔬的“美颜滤镜”,不仅是经营者的自欺欺人,更是对消费者的坑害蒙骗。本就是不合理的“视觉陷阱”,却因其应用范围广、使用数量多,而成为了行业内人尽皆知、无人质疑的“潜规则”。市场监管总局响应群众需求,发布“生鲜灯”新规,以官方的“雷霆重拳”击碎业内的“公开秘密”。在各大媒体平台的实时互动、热门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正值得大众为之点赞的,不只是“生鲜灯”的退场。“生鲜灯”退出市场的背后,是监管部门的不等不靠、“主动出击”,把消费者的食品健康安全放在心上,让“政通人和”不仅停留在口头,更是落实到行动。

同时,禁用“生鲜灯”也释放出了更多的信号——对经营者来说,新规已经敲响了警钟。“生鲜灯”表面上看只是一盏有颜色的灯,背后却是一颗不纯粹的心。无论是近日开始退出市场的“生鲜灯”,还是前段时间引发热议的“鬼秤”,归根结底都是经营者的诚信问题,进而影响到整个市场环境的建设、社会氛围的形成。办法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有关部门保障食品安全、肃清不正之风的决心。由此倒逼经营者擦净招牌、诚信经营,让整个市场环境回归安全透明、和谐稳定。

除此之外,有关部门也应做好规定的细化与落地。尽管“生鲜灯禁令”已经发布,但“改变真实色泽”“构成消费误导”等问题仍缺少合理化标准,行业内缺乏此类照明工具的生产标准和设计规范……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既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又要关注经营者合理诉求,唯有两手齐抓、双向兼顾,才能切实保障人民“舌尖”上的安全,营造更为安全公平、繁荣稳定的市场环境。

(编辑:王星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中越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交流座谈会在京召开
一图速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亚洲最长最重导管架钢桩完成装船
我国在大漠腹地打出首口万米深井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刘伟平挂帅三峡集团有何深意

中国移动还值得继续持有吗

戴和根履新中国铁建100天,干了啥,见了谁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