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集团:一家竞争性央企的国际化逻辑

来源:  企观国资       作者:张宁      发布时间:2023-9-1 16:14  |  

图片

8月25日,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中国建材集团(下称中国建材)在北京举办第四届“善用资源日”开放活动启动仪式,本次活动主题为“一路同行,合作共赢”。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历经10年努力,“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中央企业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经过多年国际化发展,中国建材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也是中国建材国际化战略的升级之年。中国建材的国际化走过怎样的历程?10年来,围绕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中国建材探索出了哪些创新举措和成果?下一个10年,中国建材国际化有怎样的发展规划?针对这些问题,本次开放活动期间,中国建材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中国建材党委副书记常张利,中材国际党委书记、董事长印志松接受了《企业观察报》等媒体的采访。

创新引领

周育先将中国建材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成果总结为五点:一是摸索出了一批成熟的国际化模式;二是建成了一批典型的国际化项目;三是实施了一批成功的国际化并购;四是打造了一批具有中国建材特色的国际化名片、品牌;五是形成了一批国际化资源。

目前,中国建材在海外7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96家机构,境外员工超过2.4万人,水泥、玻璃工程全球市占率连续15年稳居第一。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10年,也是中国建材迈上新发展阶段的10年。10年来,中国建材对集团“三大业务、四大板块”的国际化采取了诸多创新举措。

周育先介绍,在基础建材板块,中国建材发挥集团全产业链的优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了基础建材制造基地,助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中国建材积极布局津巴布韦、赞比亚、尼日利亚、蒙古国等国家和地区,实现水泥商混产能400多万吨。

充分发挥中国建材的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和服务优势,在海外打造产业园,中国建材正在探索一种“科技+产业+服务”的海外发展新模式。

以基础建材产业链为中心,中国建材尝试在赞比亚投资建设了工业园。“目前来看效果不错。”周育先说。

图片

中国建材赞比亚工业园 ▲

赞比亚工业园是中国建材在海外投资建设的首个基础建材综合性产业基地。该基地依托先进技术、优势产能、产业协同和优质服务,推动当地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为当地建学校、建医院、修道路、义诊、捐赠等,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加深中赞友谊,成为和谐共赢的合作典范,充分彰显了“中国责任”“央企责任”。

周育先透露,下一步,中国建材计划继续在“一带一路”沿线合适地区,打造基础建材产业园和新材料产业园,目的是把中国建材的新材料研发优势、成果转化优势及产业优势集成起来,推动中国建材的产业、研发成果在当地落地生根,并引导我国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共同参与进来,共同打造低碳、零碳产业园。

在新材料板块,中国建材采取投资、并购“两条腿走路”策略,推动我国优势新材料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例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建材玻璃纤维的全球行业领导者地位进一步巩固,已在美国、加拿大、南非、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设立海外销售公司,建立完备的全球营销网络和生产布局。

图片

中国巨石埃及大型玻纤生产基地 ▲

中国建材在埃及、美国建设玻璃纤维生产基地,埃及生产基地年产能达到30万吨以上,美国生产基地年产能达到10万吨以上。

在这一过程中,以中国建材所属中国巨石为代表,摸索出了“先建市场、后建工厂”“以外供外”的国际化模式。在埃及不仅建成投产了生产基地,还与埃及合作成立了联合实验室,通过联合实验室真正把原来以中国为主的原材料、工艺供应全部转化成了埃及当地化供应,其国产化率已经达到了95%以上。这既解决了原材料的本地化问题,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所在国产业链发展。基于此,埃及对外宣布实现了玻纤产业链落地,成为世界第四大玻纤生产国。

周育先强调:“10年来,中国建材继续保持玻璃纤维全球第一的位置。这个第一,不仅是规模最大,包括创新链、产业链、产能等要素在内的竞争力也是全球最强的。”

在石膏板领域,中国建材实现了在非洲、中亚、欧洲等地布局,目前境外获批产能1.7亿平方米,在坦桑尼亚建设了东非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石膏板生产线,乌兹别克斯坦项目也正式点火。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建材成功探索了“先买后建,先试水再追加投资”的渐进式国际化模式,实现进退有余,确保了投资安全。

在玻璃新材料领域,中国建材开展海外并购,实现国产化替代。通过并购德国Avancis公司、收购 CTF Solar公司股权、参股 Singulus公司,提升技术实力。

中国建材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风电叶片制造商,风电叶片巴西生产基地已经正式落地。巴西生产基地主要辐射南美。下一步,中国建材风电叶片将在欧洲和中东地区布局。

此外,中国建材锂电池隔膜的生产能力已达到了全球前三。下一步,中国建材将会在欧洲和东南亚地区对锂电池隔膜的生产进行布局。

在工程服务板块,以中材国际为代表的水泥工程技术服务商和以中建材国际工程为代表的玻璃工程技术服务商大力开拓境外市场,先后完成了496个国际工程项目。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建材创新性打造出以中材国际和中建材国际工程为主的EPC+模式,在打通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装备制造、建设安装、技术改造等整套系统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备品备件、运营维护、智慧工业等增值服务,实现由单一生产线建设向多元化工程集成服务商转变。

中材国际开发的运维业务,已帮助境外业主运维了60条水泥生产线,总产能达到8000万吨以上。

目前,中国建材水泥和玻璃工程业务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65%,连续15年稳居世界第一。

“此外,中国建材也在全面开拓国际光伏市场,中建材国际工程是欧洲最大的光伏电站EPC总承包商,其中葡萄牙光伏电站项目总装机220MW,是欧洲单体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电站。”周育先说。

在物流贸易板块,中国建材以北新集团和中建材投资为代表的轻资产运营,实现了仓储、物流、渠道、营销等全球供应链服务的一体化,成功探索出了“跨境电商+海外仓+海外连锁超市”的物流贸易新模式。

周育先介绍,目前,中国建材已建成32个海外仓和建材超市(含分拨中心),业务范围覆盖40多个国家;打造了跨境电商综合服务示范平台“易单网”,带动我国3万余种产品出海,维护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科技支撑

“企业真正的国际化,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及数字化建设,是中国建材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支撑。”周育先表示。

在周育先看来,中国建材提出的基础建材要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材料要实现高端化、量产化、国际化,实现这些目标只能靠科技创新,别无他法。

中国建材是一家高科技企业,旗下有无机非金属领域的26家科研院所,这使得其拥有深厚的创新基因。如何把中国建材的科技创新基因转化成商品,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是周育先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为原创技术策源地单位之一,中国建材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建材以实现三个‘力’,即科技创新力、产业控制力、安全支撑力为目标,推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常张利说。

在科技创新支撑中国建材国际化方面,中材国际是一家具有代表性的公司。

“作为中国建材所属的国际化工程装备技术服务公司,中材国际自2008年起就开始了科技创新与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探索实践。”印志松说。

近年来,中材国际在设计、研发、装备智能制造、工程智慧建造、智能工厂和智慧运维等方面全面推行科技创新及数字化建设。

中材国际研发的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技术和装备,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材国际率先在水泥行业开启了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新建及改造智能工厂150余座,使得劳动生产率提升了50%以上;中材国际在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技术等相关领域填补了国内外同行业空白,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1项,自主开发的“工程数字化系统”“数字交付系统”“工厂运维系统”分别入选2021年工信部的试点示范案例。

图片

海外市场上,中材国际阿联酋UCC项目是我国企业在海外总承包建成投产的第一条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万吨线,打破了欧洲企业长期主导国际大规模水泥工程建设市场的局面。

最近,印志松明显感受到了国外客户的变化:“国外几个水泥大客户,比如沙特阿拉伯的客户,非常崇拜德国装备。过去,德国装备给他们做了三条万吨线。而现在,他们的第四条万吨线选择了我们中材国际的装备。原因就在于他们参观了我们自主研制的主机装备和智能制造工厂,让他们眼睛一亮,因为这种智能化工厂在欧洲老牌的加工制造工厂中非常少见。”

在工程智慧建造方面,疫情期间,中材国际“隔空”智能改造法国传统水泥生产线,获得了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法国 MK3 工厂改造项目,由于现场空间非常狭窄,只有借助数字化技术才能实施。我们运用无人机激光测距及云上三维施工方案设计等,让本土施工人员迅速掌握施工方案,安装功效提升30%以上,实现了‘隔空建造’。”印志松说,“未来,中材国际将致力于通过技术、标准、平台和资源的整合,依托自主智能化核心装备,进一步实现基础建材的智能化升级。”

深耕属地化

在推动产品、服务、技术“走出去”的同时,中国建材也积极在所在国开展检验、检测、认证标准体系合作。

“我认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一定要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以及标准‘走出去’。中国建材目前已经实现了8个标准的国际化,就是要把中国的标准转化成所在国的国家标准。”周育先说。

近年来,中国建材在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地成立了“国家级联合实验室”,取长补短,共同合作。在埃及和埃塞俄比亚成立的实验室,不仅输出了中国的检验、检测、认证标准,并且利用共建的实验室,深耕属地化运营,培养本土人才。

以中材国际为例,公司属地用工比例超过60%;巨石埃及、巨石美国员工本土化率分别高达98%、95%;中建材投资海外建材家具连锁超市和海外仓的本土化员工占比超过80%。

海外项目如何融入当地,实现“走出去”到“走进去”?常张利表示,中国建材党委在推进国际化战略进程中,始终秉持合作共赢“三原则”,即为当地发展作贡献、与当地企业合作、为当地人民服务,用融合的文化、融合的态度、融合的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一方面是积极维护和保障中方员工权益,另一方面尊重外籍员工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促进中外员工和谐相处。

中国建材统筹制定实施了保障海外员工权益、解决海外员工实际困难的举措。例如,集团着手与中材国际在维护员工权益方面成立了互助基金,制定了境外员工“四有”关心关爱实施办法,包括组织有温暖、就医有保障、激励有措施、安全有防护等。

谈及属地化管理,印志松表示,中材国际有五方面的经验与措施,即战略引领、资源赋能、协同发展、机制激励、担当先锋。

例如,资源赋能方面,中材国际践行“小总部,大属地”理念,业务资源向属地前移,完善资源配置,让属地具备独立服务市场能力。中材国际已在尼日利亚、埃及、德国等多个属地设立了研发设计中心,建设了加工制造基地或产业园,并筹建维修及售后服务基地,打造了东南亚、东非、西非3条物流专线,可实现对属地及周边市场的快速响应。

协同发展方面,中材国际启动“全球织网”专项行动,统一发布境外业务、文化、风险管理、经营指引;系统梳理属地业务和资源禀赋,在优势区域搭建区域化属地资源共享平台,探索区域人才、技术、资金、业务联动发展机制。

下一步国际化

中国建材为什么要进一步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际化?周育先将其总结为四个“必由之路”,即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由之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创建世界一流的必由之路、创新国际传播的必由之路。

基于四个“必由之路”的认识,周育先表示,中国建材未来10年,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及国际化上,要做到五点:更快、更高、更广、更深、更稳。

一是更快。今年年初,中国建材专门召开国际化工作研讨会,进行布局。在集团层面,进一步完善“十四五”规划中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在企业层面,围绕主业和核心竞争力,要更快地在国际化跑道上加快步伐“走出去”。

二是更高。中国建材不是推动落后产能“走出去”,而是把新材料在国内的领先优势同步国际化,抢占“技术+专利+标准”制高点,坚持“科技+产业+服务”的国际化发展思路,增强科技创新对国际化服务的支撑作用。同时,巩固集团工程技术服务、绿色智能改造的优势,加快在欧洲和全球的国际专利布局。

三是更广。即推动中国建材全业务、全流程、全要素国际化,推动“三大主业、四大板块”全部国际化,推动研发、制造、服务、标准国际化。

四是更深。“深”主要体现在深化合作,不仅是工程服务“走出去”,还需要资本“走出去”、人才“走出去”,数十年如一日在一个国家生根,真正融入当地社会。

五是更稳。当今国际社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走出去”时还需要更稳。只有主动诚信经营、维护当地环境、更好履行社会责任,才能够更稳地融入当地社会、当地民众和当地产业链供应链当中。

图片

周育先表示,中国建材用了10年时间,在“一带一路”建设及国际化战略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下一步,希望再通过10年的努力,力争“在海外再造一个中国建材”。

(本文为企业观察报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编辑部)

(编辑:王星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闭幕
国务院国资委与辽宁省举行工作会谈
一图速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亚洲最长最重导管架钢桩完成装船
我国在大漠腹地打出首口万米深井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中交房地产变中求存

揭秘 | 中建集团是如何摆脱开发商拖累的

宗庆后之后,娃哈哈面临三大挑战!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