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场的“安全感”从何而来?

来源:  人民交通       发布时间:2023-8-30 13:19  |  

随着全球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席卷着各行各业,数字化浪潮推动着传统行业转型、新旧动能转换。零售、教育、旅游等行业纷纷抓住新机遇,打好“翻身仗”,而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为代表的新产业集群也在加速布局中,逐步开拓出了更广阔的经济发展空间。另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全球独角兽榜》显示,仅2022年就诞生508家独角兽企业,而过去一年里全球表现最好的独角兽之一OpenAI价值就增长了7倍,达到1380亿元人民币,全球排名从第272位飙升至第17位。基于此,智能制造工程师、提示词工程师等与新兴技术相关的新职业陆续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新变化衍生新焦虑。在数字化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职场人有机会接触到前沿的技术,而这些技术也在不同程度地冲击着大家已经烂熟于心的工作模式。职场人的迷茫和不安也由此产生,诸如“是否转行”“AI焦虑”“要失业了”等声音甚嚣尘上。作为企业管理者来说,应该关注到员工的“安全感”下降,以及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员工因为不确定行业和所在企业是否有发展前景,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社会未来需要的人才”,于是丧失工作的动力,效率下降;因为见识过科技手段的“优秀”,从而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与否定,丧失价值感与斗志;抑或因为过分依赖新技术,影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团队创新停滞等等。

客观认识变化带来的“新生”可能

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AI等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新变化,做好应对准备,在此基础上去发现更多“可能性”。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工作受人工智能的影响不同。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ChatGPT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AI大模型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潜在影响研究》(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按照课题组构建的“基于工作任务的大语言模型影响指数”(Work Activity-based LLM Exposure Index),销售业务、财务/审计/税务、软件/互联网开发/系统集成、行政/后勤/文秘和客服等职业的影响指数最高,目前已开始陆续遭受冲击。而影响指数最低的20个职业包括社区/居民/家政服务、技工/操作工、烹饪/料理/食品研发、交通运输服务、物流/仓储、医院/医疗/护理等。也就是说,不同职业受AI影响的程度不同,白领工作和知识型工作更容易被大语言模型替代。此外, 针对岗位招聘数据中最常出现的16个职业,课题组根据每个职业在2018-2023年间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描绘了其基于工作任务的大语言模型影响指数(Work Activity-based LLM Exposure Index)的变化趋势(见下图)。结果表明,近五年来,大部分职业的影响指数基本保持不变。这说明,各种职业在对工作任务的要求方面尚未出现明显的、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更新。

报告的发现提醒我们,粗暴的谈“替代”是不负责任的,企业和职场人都要根据工作岗位、工作内容的具体情况去做调整和应对。在由网易财经、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智联招聘联合举办的“C位观察——AI大模型发展趋势圆桌对话”中,北大国发院经济学教授、北大博雅青年学者、北大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主任李力行指出,对职场人来说,要注意到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的变革,所以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应该有多样化的准备。其中就应该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甚至发掘很多创新创业的机会,这可能是解决35岁危机,甚至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必须注意的一点。而北大国发院金融学助理教授胡佳胤也明确表示,鼓励学生先写一版作业,然后让生成式人工智能优化,最后基于润色后的版本进行再创新。她认为,这会更贴近未来我们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共存、互补时代的一个需求。

也就是说,做足准备才能有效应对。

企业管理者、员工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改变工作方式,一旦实现1+1>2的效果自然就会避免“被替代”的恐慌。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今年1月获批成立的精准智能化学重点实验室里,灵活的机器人“小来”可以在几个操作台间穿梭,根据实验员的指令进行试剂配制。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高熵催化剂等实验中,“小来”可以从55万种可能的金属配比中找出最优解,将传统“试错法”实验所需的1400年科研周期缩短为5周。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工作效率,还有效消除了人为操作时的安全隐患,同时也让实验团队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说明如果合理地运用人工智能所擅长的高通量的精准实验、大规模数据处理等能力,实现人和技术“协同作战”,就可以把人力和精力从大量低端、可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取得更多、更高水平的先进成果。

另外,新技术为各行各业带来新的业务机会。微软推出的Microsoft 365 Copilot订阅服务,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重塑办公体验;360集团自研的认知型通用大模型“360智脑”,其多项指标已超过GPT3.5,并率先为近20个行业提供大模型企业级解决方案,国内各行各业都有很多这样基于技术积淀开拓新业务的公司。

综上,变化带来的更多是“新生”的可能性,企业管理者需要帮助员工转换心态,克服无力感、找回安全感,一起把握“新职场”的新机会。

优秀企业会提升认知并调整行动

优秀的企业会认识到员工的个人成长可以赋能企业的长期发展。正如智联招聘“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早在2015年提出的“新雇主经济主义”——以人才为主导的时代已经到来。今年的评选活动以“新动能·新职场”为主题,指引企业在认知和行动层面,在文化、组织、成长、激励几个维度做出调整,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和员工一起激发效能。

首先,企业要从改变认知开始,正视时代发展大趋势,重视企业文化中对新价值动能的构建,一方面鼓励员工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人工智能,释放更多精力和时间去进行更有创造力的内容产出;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仍处于发展阶段,要重视其可能存在的一定偏差、歧视等伦理道德问题,分析、纠错等工作仍旧离不开人类,而创新、共情等更是属于人类的“个体价值”。管理者需要认识到这些,才能帮助员工缓解焦虑。

认知提升,才能调整行动,而行动最能对抗焦虑和不安。企业需要将“数字能力”的培养落实到组织调整、员工培训、激励政策等方方面面。根据人工智能实际使用情况,快速调整岗位职责,将员工从重复性强、价值低的工作中解放,用好“数字一代”00后的创意力、驱动力,能够激活组织的“新生动能”。

此外,在员工成长方面,企业需要关注员工的独特“优势”,一方面是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数字硬技能”,补足现有的技能短板,另一方,要更加重视员工的沟通力、引领力等“软能力”的塑造,加长独属于个体的优势长板。以“硬”提速,以“软”增效,才能长期积蓄组织的“优势动能”。

最后,激励方式的优化调整帮助企业提升“发展动能”。在考核数字能力,因人而异制定考核方式和标准的基础上,支持员工落地新点子、好主意,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予以倾斜;设置明确的奖励机制,刺激员工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工作热情与独特的个人价值。日前,北京一家广告公司在内部推出激励员工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制度,每月会评审出不同类型共计4个使用AIGC应用完成的优秀案例,包含写作类一个、图片设计类一个、视频类一个,方案类一个,并依次可获得奖金200元、500元、1000元、2000元。这样动了“巧思”的激励方式提升了员工的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组织通过认知的提升和行动的有效调整,将帮助员工摆脱新时期的不安感,解决管理上的“安全隐患”。

目前,致力于发现中国雇主品牌标杆的“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活动正在进行中,活动由智联招聘联合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HR公会等多家专业机构参与组织、评审。截止8月31日,企业可登陆中国年度最佳雇主官方网站进入“最佳雇主”活动页面进行报名,通过活动交流学习数字化时代的人资管理经验。

(编辑:陈霞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中越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交流座谈会在京召开
一图速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亚洲最长最重导管架钢桩完成装船
我国在大漠腹地打出首口万米深井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刘伟平挂帅三峡集团有何深意

中国移动还值得继续持有吗

戴和根履新中国铁建100天,干了啥,见了谁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