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加速形成新发展格局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屈凌燕 方问禹 马姝瑞 胡洁菲      发布时间:2023-6-20 16:08  |  

形成“上下联动、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各负其责”的区域合作机制、推进长三角统一大市场迈出实质步伐,为全国跨区域生态文明治理提供样板……通过探索体制机制突破,长三角三省一市形成一批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发、集成性制度创新

2021年全国GDP“千亿县”增至43个,其中江苏17个、浙江9个,安徽则诞生首个千亿县,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继续包揽榜单前四席。苏浙皖三省百强县(市)席位数占全国百强榜的半壁江山,县域经济展示出强劲的内生增长动力

2018年至2022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从22.1万亿元增至29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保持在24%以上;进出口总额从11.1万亿元增至15.1万亿元,全国占比达到35.9%;“万亿元俱乐部”城市增至8个,数量占全国1/3。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年以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规划先行、各扬所长、共拉长板,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科技创新、生态绿色发展等领域不断取得实效。

长三角区域勇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携手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正加速形成新发展格局。

区域经济内部“化学反应”持续加速

作为我国产业形态最丰富、科创动能最强劲、发展资源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近年来长三角对标国家战略需要,联动助推高质量发展,更大发挥压舱石作用,区域经济内部“化学反应”持续加速。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框架完成搭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科技部与三省一市建立“4+1”工作机制,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下设工作专班推进实体化运作,编制实施《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22—2025)》等规划政策。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启动运作后,实施“团队控股”“拨投结合”等创新举措,链接全球科创资源网络,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集聚大型科学仪器4万余台(套),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平台支持890家次企业申领科技创新券超过4.6亿元;张江、临港、浦江、合肥、苏州等5个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重组,之江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加快建设。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截至2022年底,已启动实施首批15项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组建并运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引进项目经理287名,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278家。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统计显示,2022年长三角集聚高新技术企业11.6万家,截至2022年底,长三角三省一市在科创板挂牌上市236家硬科技企业,占全国比重47.1%。

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韧性显著提升。精密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中技术壁垒最高、成本占比最大的环节之一,长三角对此联动攻坚,组织产业链供应链保障,支持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在该领域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实现了产品量产销售。此外,三省一市还协同推动上海新时达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牵头长三角12家上下游重点企业,打造“全长三角造”焊接机器人,打破外资高度垄断。

这是长三角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携手建设新兴产业聚集地、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的一个缩影。围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新型电力装备、新型显示首批四大产业的27条产业链,长三角实施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加强政策协同,支持龙头企业作为“链主”,带动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2022年,三省一市还按照“一链一团队”启动新一轮长三角产业链研究工作,沪苏浙皖分别研究民用航空、物联网、数字安防、智能语音等重要产业需求保障。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经济循环效率。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介绍,目前长三角已基本形成以上海、宁波舟山港为核心,南京、杭州、苏州等16个港口为骨干,其他港口共同发展的港口群总体格局。2022年长三角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国比重约38%,主要机场货邮吞吐量占全国比重约35%,旅客吞吐量占比约18%。

此外,长三角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初步成型。长三角是全国高铁网络最密集、交通最便捷的地区之一,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间基本实现城际客运高频次1~1.5小时快速通达;区域能源安全互济互助持续推进,陕电入皖、甘电入浙、外电入沪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累计建成5G基站超50万个,占全国比重约22%;落实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布局,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

多层次制度改革创新引领一体化

推进一体化发展实践中,长三角三省一市着力探索体制机制突破,形成一批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发、集成性制度创新,促进了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充分流动。

形成强有力的区域合作机制。在国家层面高位推动下,三省一市形成“上下联动、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各负其责”的区域合作机制,每年轮值举办主要领导座谈会;聚焦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市场统一、机制完善五个着力点,接续编制“三年行动计划”,滚动编制实施年度工作计划、重点合作事项清单;专门成立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下设15个专题合作组,发挥对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服务平台功能和协调三省一市抓落实的枢纽作用。

在各项机制统筹下,三省一市人大和政协、纪检、组织、统战、公检法司、群团组织等各个领域先后建立跨区域的横向沟通联系;经营主体、社会组织、智库和媒体,以及企业家联盟、研究型大学联盟、一体化示范区开发者联盟、重要产业链联盟等组织载体也积极发挥作用。

长三角统一大市场建设稳步推进。2022年12月,在上海召开的长三角市场监管联席会议上,长三角四地全面对标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共签《长三角地区市场准入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协议》。这意味着长三角地区在市场准入领域将率先完成“四统一”,即统一登记标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信息共享、统一创新步调,长三角统一大市场建设迈出实质步伐。

上海牵头组建专班推进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跨区域数据共享应用、业务标准互认、流程优化再造,目前140项政务服务事项在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等37类高频电子证照实现共享互认。

共同启用310号段的长三角标准一体化编号,联合制定《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14项长三角区域统一地方标准;协同推进“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累计培育“放心消费单位”32.5万家、“长三角实体店异地异店退换货联盟”单位370多家;沪苏浙皖甬五地银保监局共同印发《长三角地区行内跨省(市)分支机构协同授信业务指引》,鼓励银行机构加大对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授信政策支持。

下一步,长三角将继续推进行政执法一体化、消费维权一体化、质量基础一体化,力争“十四五”期间建成长三角地区标准规范统一、信息共享互认、改革协同共进、预期稳定透明的市场准入一体化体系。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深入推进。从2012年浙皖两省建立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到2021年升级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位于上游的安徽黄山市守牢生态底线,为下游送去一江碧水,新安江也成为全国跨区域生态文明治理样板。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周世锋认为,以新安江成功探索为例,长三角三省一市宜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布局规划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因地制宜找准定位,重点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国务院近日批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这是国务院批复的我国首个跨省域法定国土空间规划;是我国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后,首个由国务院批复的地方性国土空间规划。

“这为示范区规划、建设、治理提供了基本依据。”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介绍,三省一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2021年5月将原区域大气、水污染协作小组调整为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加强跨界水体联防联控,协同推进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率先在全国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共同推进危险废弃物跨省转移监管;协同推进区域生态廊道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等成为生态价值实现的全国试验田。

多方面获得感凝聚战略内生动力

经过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正在形成,老百姓感受度、获得感、认同感持续增强,这项国家战略的内生动力由此进一步凝聚。

老百姓获得感实实在在。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嘉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均实现领跑示范区。嘉兴市委常委、嘉善县委书记江海洋表示,示范区成立三年来,嘉善系统谋划20个标志性项目,“从一张白纸一点一滴干起来,三年大变样让嘉善百姓对未来充满信心。”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介绍,截至目前,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已覆盖长三角全部41个城市,涉及1.5万余家医疗机构,累计结算1700余万人次,涉医疗费50余亿元;三省一市协同立法支持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推动区域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领域“多卡集成、多码融合、一码通用”,10个城市实现轨道交通“一码通行”,累计异地乘车近1500万人次。

企业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去年少跑3万多公里,省下800多个小时——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罗逸平测算出长三角跨省办税开通后,帮她省时省力的“账”。这家总部位于苏州汾湖高新区的公司,去年在长三角区域线上办理的外经证缴税就有80多笔。

去年10月,《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印发,提出了长三角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的路径和目标。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金融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钟辉勇认为,在区域层面推动营商环境优化,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能直接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对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也具有重要意义。

县域增长动力进一步激活。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2022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GDP“千亿县”增至43个,其中江苏17个、浙江9个,安徽则诞生首个千亿县,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继续包揽榜单前四席。该机构分析认为,苏浙皖三省百强县(市)席位数占全国百强榜的半壁江山,县域经济展示出强劲的内生增长动力。

报告进一步指出,作为全国县域的排头兵,长三角县域将肩负起新的使命担当,举起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大旗,着力释放国内循环大市场活力,勇当共同富裕发力者,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开启数字经济新引擎,引领全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编辑:王星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中越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交流座谈会在京召开
一图速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亚洲最长最重导管架钢桩完成装船
我国在大漠腹地打出首口万米深井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让王健林退位的男人

刘伟平挂帅三峡集团有何深意

中国移动还值得继续持有吗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