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明:当前浦东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思考

来源:  企业观察网       作者:于志明      发布时间:2023-1-5 18:00  |  

近年来,上海浦东新区坚决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要素资源加快集聚、科创中心建设的集中度和显示度进一步提升。浦东着力于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着重人才引进,健全协同创新机制,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浦东确定技术创新目标,就是加大政府部门对高新技术产业支持的力度,进一步营造优良的技术创新环境,基本形成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动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初步将浦东建成国际性的区域技术开发中心。

一、浦东新区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为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大对本区初创期及小微科技企业的扶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生态环境,根据《上海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特发布2021年度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指南。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科技服务业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中,科技服务业重点支持技术转移、科技新媒体等专业科技服务。

(一)创新政策环境持续优化。近年来,浦东新区以建设高层次人才集聚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为目标,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浦东新区“十四五”规划》要求、《关于加快创新型城区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促进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动工业企业走上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企业研发机构数:2021年初,浦东新区经认定的企业研发机构950家。2022年初,新区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800多家,新区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为5.05%以上,新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数达到55.3件。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金额:2022年初新区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金额近500亿元。2022年初,浦东新区张江园科技城区域每万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为1500多人;张江园区万名从业人员累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2021年,张江园区万名从业人员累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为700余件。经认定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数:截止到2021年初,浦东新区经认定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达到近200家,2022年中,浦东新区经市场监管局登记的创投机构累计达到5500多家。新增国内外资本市场科技企业挂牌上市数:2018年5月以来,新区累计境内外上市企业180多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30多家,股交中心挂牌企业210余家,已经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初级目标。

(二)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健全。以搭建技术创新载体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引导和支持企业创建自主研发载体,支持鼓励企业不断提升研发平台建设水平。以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为主的先导技术创新发展层面;以汽车、石化、家用电器、船舶、冶金为重点的传统支柱产业技术和再创新层面;以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和设施化农业技术为特色的现代化农业技术层面。其中第三、四代移动通讯设备、集成电器设计和芯片集成系统、网络技术和应用软件、光电子材料和元器件、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天然药物新药、新材料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等新区有较好发展基础和条件的技术创新,将尽快达到国内领先的地位。

(三)协同创新机制向纵深推进。浦东新区先后与中科院、中国物理工程研究院、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340家重点院校结成了相互支持、互利共赢的稳定合作关系,成立了近千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中高校院所的智力资源,破解了制约产业发展的多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了“政、产、学、研、用、金”密切结合、协同创新的格局。据不完全统计,浦东新区到2022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51%以上,中央和上海“千人计划”、浦东“百人计划”专家数达到700人以上。大科学设施集聚数,今年已建和在建的大科学设施数量为近20个;2022年初自贸区科技专业服务业企业数达到1250家以上,国家和市级、区级公共服务平台数为250家以上,上海浦东区地区科技在工业产值贡献达到3000亿元以上。

另一方面,浦东新区保持“三个领先”与“三个保障”。浦东新区转变思路走出去、请进来,突出了企业自主创新领先,二次创新和自主研发占企业技术开发的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领先于传统工业的增长速度,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浦东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百分之六十左右;高新技术产品推向市场领先,新产品产值年均递增百分之三十五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递增百分之五十以上。同时,实现了机制、政策和基地保障。其中基地保障将集中力量加快张江高科园区建设,推动金桥、外高桥、临港的技术创新基地特色功能的形成和集聚,加大对基地的交通通讯、生活配套、教育培训、资料检索以及其他公共技术服务设施的建设,创建优良的技术创新和投资环境。

二、浦东新区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新意识和服务平台亟待提高。从调研的实际情况看,部分企业在科技创新意识上还不强,在科研平台建设、专利中报上投入不大,存在重生产经营、轻科技创新的现象,自建的研发平台也只是简单的化验或检测产品质量,离科研开发还有较大距离,导致企业缺乏长远竞争力。从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看,2021年,浦东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近7%,低于北京海淀区9.81%和深圳南山区7.2%的水平。

从科技成果转化来看,由于受制于园区土地和区域环评等限制条件,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制造业企业在研发成果产业化过程中难以获得生产用地,只能将生产环节转移到外区和外地。

从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金额看,2021年浦东成交金额为413多亿元,占上海(967.5亿元)41%;北京海淀区(1620亿元)约为浦东的4.7倍,深圳(555亿元)约为浦东的1.6倍。

(二)缺乏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亟待优化,直接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近年来,虽然部分企业加强高技术人才引进工作,但由于区位优势不明显、待遇条件跟不上,引进后又流失的情况时有发生。从中央“千人计划”数量看,截至2021年初看,浦东已累计引进300余人,占上海市引进总数(1171人)的21.7%,约为北京海淀区927人(2016年数据)的1/3,且低于南京294人(2016年数据)和杭州288人。从企业孵化机构看,截止2021年底,浦东累计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近20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0余家。但与国内科技创新典型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不到北京海淀区105家的1/4,约为深圳79家(2021年数据)的1/3,约为杭州65家的1/2,南京50家的3/5。

从公共服务平台看,浦东新区现有各类技术公共研发平台100多家。但大多数研发平台建成于十几年前,且大多依靠政府财力维持,没有自我更新和发展的能力,设备状态和技术层级已显落后,创新能级低,很难发挥平台的基本作用,无法满足企业的创新需求。浦东是很多人才特别是青年人向往的实现梦想之地,科创中心建设也是很多青年人愿意献计献策的舞台。据几家知名企业如中国商飞、华虹集团以及联影医疗的高管反映,近年来,吸引了一批年轻的海归人才,但具体到住房、生活、小孩教育、医疗环境等就出现了人心不稳、跳槽、离职、很难留得住的问题。

(三)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尽管浦东新区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个别产业在国际上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总体来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都还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也不高从专利看,截至2021年底,浦东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约为75.3件,上海约为60件,深圳为89.78件,北京海淀区为292件,南京为59.7件。从海外专利申请来看,2021年浦东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100件,占上海的43.1%;而北京PCT申请量有5100件,深圳PCT申请量超2万件,占全国四成以上。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1年PCT国际专利前十申请者中,深圳华为、中兴通讯分别以4024件和2965件位列前两名,北京京东方以1818件位居第七。

从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看,2022年初浦东仅获得约40余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占上海的30.7%,北京海淀区为600多项、深圳为40余项、杭州为30余项。

三、浦东新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思考

(一)贯通浦东南北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区域发展和利益共同体。

一方面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切实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另一方面, 探索南北科技创新走廊协同发展、务实对接的常态化、长效性合作机制,调动相关各方的积极性,在跨地域经营企业的利益分享和政策享受、招商项目联动、科技金融等方面形成联动和共享,构建区域发展和利益共同体。深化混合用地改革试点,打通工业用地、研发用地通道,突破现有用地制度对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解决产业化空间不足的问题。

(二)推动创新创业的众创环境空间、孵化器和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升级

一是通过引进或共建的方式,打造一批国家级、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探索共建模式,加快综合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充分利用工国家级平台的技术优势,推进平台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项目申报和科研攻关,完善创新产业链条,促使更多技术成果实现就地转化和产业化支持符合条件的研发机构创建国家级、省(市)级创新平台,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市级创新平台,给予资金扶持。

二是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跨国企业、创投机构、著名天使投资人等按市场化机制创办并运营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推进建设一批成本适宜、功能齐全的企业总部型、技术中试型、专业生产型、投资服务型等多种类型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发挥加速器落实产业政策的重要平台作用。建立全产业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一批功能型平台,加强前瞻技术研发、共性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产业化。创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服务机制,探索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模式,增强现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市场化运营能力,鼓励企业研发机构探索开放式服务。

(三)抓真抓实人才引进推进的政策,要着力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全球创新人才高地高峰

一要聚焦浦东新区高端产业发展,关注引领性人才、支撑性人才队伍,系统推进高端高素质人才资源的集聚培育和激励保障,同时也要解决只重视高端而忽视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认真落实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设立“一事一议、按需支持”机制。实施国家实验室人才服务工程,支持国家实验室和企业在人才联合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产学研合作,并为科学家等高端人才提供生活配套保障。实施独角兽人才培育工程,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脑科学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大数据和文化创意等领域的独角兽创业团队,按照政策享受浦东新区“百人计划”待遇及定制化支持方案。

二要深入实施英才计划,主动推进海外引才工作站建设,建立与大批驻浦东的高校引进人才联动机制,集聚一批首席科学家、行业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推进落实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计划、企业博士聚集计划等,对引进的创新人才,解决配偶就业或给予生活补贴,优先安排子女入学。同时,浦东新区需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研新体制和人才使用新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通过这种新机制,充分发挥每个科技人员的专业特长和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既能拓宽科技开发渠道,创造经济效益,又可以锻炼出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开拓的复合型人才。

(四) 优化企业发展政策环境,推进和实施政策措施。全面落实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整合利用好各类创新扶持和奖励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多元化的资金保障。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在确保财政科技投入达标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科技与金融合作协调机制,发挥好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创新投资引导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贴息资金等专项资金的作用,加快形成高效便捷的创新创业融资服务体系。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下,浦东新区未来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发展生产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集中力量建设好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同时,紧紧抓住人才第一资源,培育集聚全球优秀创新人才的平台,通过提升面向全球的创新要素集聚功能、创新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功能、以及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先行先试功能,体现科技创新核心功能区的辐射带动服务功能的溢出效应。

(作者单位: 上海市浦东新区行政学院)

(编辑:王星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闭幕
国务院国资委与辽宁省举行工作会谈
一图速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亚洲最长最重导管架钢桩完成装船
我国在大漠腹地打出首口万米深井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中交房地产变中求存

揭秘 | 中建集团是如何摆脱开发商拖累的

宗庆后之后,娃哈哈面临三大挑战!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