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怀念藤野先生,到底在怀念他什么

来源:  企业观察网       作者:刘伟鹏      发布时间:2022-9-11 13:10  |  

教师节特别文章——

鲁迅怀念藤野先生,到底在怀念他什么

每年教师节,都照例想写点儿什么,这可能与我那段为时不长的教师生涯有关,可能有那么一点儿情怀在里面。今天正好看到小朋友在读《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那我就以这个为话题,聊一聊鲁迅和藤野先生吧。

鲁迅离开东京时,心情应该是很糟糕的。他来东京,本来是想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然而这里并不如他想像。弘文学院只是一个“速成班”,不是什么正规教育,教授的都是普通知识,不是专门的学问。鲁迅对前途看不明朗,是因为他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弘文学院就是一个赚钱的生意。

事实也是如此。当时中国在日本的留学人数每年在1万左右,多的时候到2万人,比到欧美留学的人数高十倍以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西方当时对中国留学采取的是保守政策,而日本则是在中国的需求中寻到商机。清朝未期,中国新式的近代学校还没有成形,而国家又急需先进的科学教育,一些日本的留学机构便和中国留学机构合作,在国内鼓吹速成模式,类似于弘文学院这样的教育机构就成了日本捞金收创的渠道。以保守的共十万留日人数来算,每个人在日花费一万两白银,加在一起就是十多亿两白银。十多亿两白银是什么概念?这个数字超过近代所有中国对外赔款的总和,是马关条约的五倍。这些留日学生大多家境优渥,花费相当高,在当时的日本社会,他们基本是被当作肥羊看待的。

和鲁迅一同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法律经济的同学们,虽说在这里感受学习到了欧化精神,但比起自然学科,他们更爱结队游玩。“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着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子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志极了。“这群从中国来的学生,他们本身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到这里却每天只是游玩享乐,不务正业,还在辫子上做花,和赶时髦的小姑娘一样,扭捏作态。无论是从精神追求方面考虑,还是审美上的差异区别,鲁迅都不可能跟他们走不到一块儿。他对他们只是失望和鄙夷。同时他还有更深的失落,这种失落来自于对他们背后的国家的命运的担忧。崇尚自由精神的学子尚且如此,国家的命运可想而知。

鲁迅是在这种被失望、迷茫和落寞包裹的情绪中来到仙台的。而仙台的情况比起东京只有更糟。

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风气习性比不了东京开放,文明程度还要更低,“这里总体有说中国人坏话的风气,骂中国人是‘梳辫子和尚’”。鲁迅在医专的日本同学,也公然对他排齐,把他当成异己孤立。他当时日语不好,新学的医学学科专业名词非常多,也没有一个同乡可以寻求帮助,学起来很吃力,通过努力拿了个中等名次,还被怀疑做了弊。 “因为中国是低等国家,中国人都是低能儿,怎么可能考及格?”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可能也只有家国信念能够支撑。可当时日本和清廷及俄国的战争刚结束,日本作为胜利一方,正在以各种形式回味胜利的喜悦。鲁迅回忆说,他们班上放电影,内容是日本人和俄国人打仗,有个中国人夹在中间给俄国人做侦探,被逮捕要枪毙,旁边还有一群中国人,围着喊万岁。这种滑稽、诡异的场面对一个以救国报国为信念的学生来说,冲击力是巨大的。条件的艰苦可以忍受,学习吃力可以忍受,被讥讽排挤也可以忍受,但看着同胞被枪毙、还有同胞喊万岁,这令人绝望。

可我们知道,鲁迅从来都不是一个悲观者,即便是在吃人血馒头的年代,他都还是保有着希望的态度,现在这种处境,他更需要的是安慰和鼓励。藤野先生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出现的。

藤野先生教授解剖学课程,这门以严谨为第一要务的学科符合鲁迅的心理需求。他学得虽然吃力,但十分用功。藤野先生后来在日本发表的《谨忆周树人君》一文中说,“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是不健康的血色。当时我主讲人体解剖学,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的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的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

对于处于迷茫和怀疑之中的鲁迅来说,学习科学是让他能够让他忽略仙台的寒冷天气、还有糟糕的食物、以及同学们恶劣的态度的方法。而藤野先生在这个过程中对他的指导和帮助,则是对他最大的鼓励。“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考试及了格,就是作了弊”,在这样一种整体欺辱打压的氛围下,老师愿意和你交流学习,给予悉心指导,就是对学生最大的支持。

藤野先生注意到了同学中对鲁迅孤立排挤的现象。他说“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中国人骂为"梳鞭子和尚”说中国人坏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彼时日本与中国交恶,日本民间对中国人整体有敌视的态度,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领政府薪水的公务员一般会保持与主流舆论一致性的态度,不敢有标新立异的言论和举动,即便看法不同,多半也会缄默,更不会对中国人表示出实际的关爱,这是一个在小心翼翼的社会环境下的正常反应。藤野先生的高贵之处是在于保持了独立人格,以自己的判断来指导行为,他早年和中国文化有过接触,对中国有一定的了解,对像鲁迅这样的中国学生表达出尊重和关爱是其情绪的自然反应。不用顾忌他人的看法,不揣摩领导的意图,凭自身意愿做事,尊重常识,这是藤野先生与仙台医专其它人不同的地方。这种人格上的光明和磊落,对鲁迅影响最大,也是鲁迅最为尊重的地方。鲁迅后来表现出的独立之精神与和评判之人格,不能说与求学时期藤野先生的影响无关。

事实上也是,我们回想起学生时代的老师,有那么一两位具有独立人格和精神的老师总是会让我们格外敬佩,可能我们当时说不出这种敬意来源于哪里,但无形之中,它的影响实际已经深深植入。

至于说藤野先生治学上的严谨,则可能是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的常规举动,不算是什么特别行为。后来有些分析认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悉心指导,有出于尊重鲁迅以及鲁迅背后的中国的因素,我们不排除这一点,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这只是一个教学负责的老师无区别对待一个勤学学生的态度。

“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概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中国人。“

藤野先生让鲁迅把讲义抄给他,过了两三天又还给鲁迅,说以后每隔一个礼拜都要送给他看一回。鲁迅打开发现讲义居然从头到尾都被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

包括解剖课上的一节,“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从这些内容里,我们并没有看到有什么特别之处,这都是一个老师的本份,是规矩工作、认真教学应该做的事情,无非是这种关照发生在了一个中国学生身上,便觉得有些不一样了。

“电影”事件和其它政治事件对鲁迅产生了重大冲击,他的思想行为进一步升级。他意识到,中国之疾可能不在肉体,中国人的精神可能更需要冶疗。以此,他和藤野先生告别。临别前,藤野先生真情流露,脸上有“悲哀”、“凄然”之色。鲁迅于心不忍,还讲了一个“生物学”的谎话,但藤野先生心里清楚,以叹息告别,还赠送照片为念。

赠送照片之举其实也不需要太多解读,在那个时期,摄影是时兴玩意儿,朋友同学间交好,彼此赠送照片是常见的事情,一般赠照背后,还会落有签名,也是流行之举。藤野先生性情率真,与鲁迅在学习交流中建立师生之情谊,临行临别,嘱语之外,附送照片是正常情谊的表达。

而“悲哀”和“凄然”,则是情谊另一种体现。彼时的中国,昏弱无能,杂乱无序,学生弃学,即将面对的是这样一种社会。他的前途会怎么样?放弃学医,在那样的环境下,他的生计靠什么维系?如果医学都不是他的追求,那他的追求在哪里?如果医学都救不了人,那鲁君所在的中国还有救吗?他该怎么办?等等这些,是一个老师于本份教学、认真工作之外,发乎本性的对学生的关怀,唯有这种真诚的关怀,才动人心魄、感人至深。

鲁迅离开仙台医专后藤野先生的经历遭遇后来一些报道有过记载,我们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唯一要提一提的是,多年之后,鲁迅在中国和日本两地享有文名,藤野先生也为日本读者所知。家人把《藤野先生》一文交到藤野先生手上时,藤野先生说,原来是周君呀。文章第一句,“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这样平实的描述,是一个学生对有着独立人格又有着真实情怀的先生的最深诚的怀念。

(作者刘伟鹏系作家、汉字学者)

《鲁迅怀念藤野先生,到底在怀念他什么》一文收录于“汉字探花系列丛书”之《以字为阶,探析先贤的精神世界》(刘伟鹏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

(编辑:王星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中越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交流座谈会在京召开
一图速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亚洲最长最重导管架钢桩完成装船
我国在大漠腹地打出首口万米深井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刘伟平挂帅三峡集团有何深意

中国移动还值得继续持有吗

戴和根履新中国铁建100天,干了啥,见了谁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