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绿色发展走出新路

来源:  人民网-福建频道       作者:林晓丽      发布时间:2022-5-16 22:23  |  

五月好春光,正是武夷岩茶的采摘旺季。

位于福建省南平市的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里,春风摇曳,满山茶树如绿毯,茶树间,黄灿灿的油菜花冷不丁地“冒出头”来。“90后”茶企负责人方舟站在自家茶园里,望着刚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茶青,心里头畅快,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要问武夷山有什么?土生土长的武夷山人会自豪地掰着指头细数:这里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是世界同纬度保存最完整的一块绿洲,是世界茶乡……拥有如此多的“标签”,意味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武夷山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步子迈得又快又稳。

在去年10月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首批中国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武夷山位列其中。随之升级的还有更科学的生态保护,更高效的开发利用,以及更精准的产业发展,让这片“绿洲”的特色更特、亮点更亮、优势更优。

科技赋能 护好每一片山水

采茶时节,九曲溪畔,武夷山国家公园巡护员郑由昌在茶园间辗转忙碌。

巡护中,郑由昌像往常一样从平板电脑进入巡护员巡护系统,他需要根据地图上显示的点位来确定生态是否因茶园违规种植而遭破坏,“最常遇到的是茶园的扩种和复种两种情况”,一旦发现违规,他需要立即处理。随后,郑由昌将“扫盲”的结果第一时间录入巡护系统。

郑由昌口中的“扫盲”就像织起一张网格化的巡查网,巡护员们需要利用后台大数据结合图层信息,进行研判分析,找出日常巡护工作中的“盲区”和“死角”。

巡山有时一天要走上十几公里,好在如今有了无人机、平板电脑、卫星地图等科技“好帮手”,让“郑由昌们”能够有的放矢。

郑由昌说,在传统人力巡护的基础上,对于人力难以攀爬的山场,使用无人机巡护、卫星图比对的方式进行核查,并通过智能设备在后台登记,同时利用红外相机对可疑点位开展全天候布控。

郑由昌一天的巡山路线和巡护情况都会通过智能设备上传到智慧管理中心的后台,智慧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点开就能看到巡护情况。

这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智能化的成果。据福建省林业局副局长、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林雅秋介绍,武夷山国家公园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建立严格系统的管护新模式。一方面,运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建设智慧国家公园管理平台,建立集功能展示、预报预警和数据分析为一体的生态资源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严格实施分区管控,强化哨卡管理,建立健全“网格化”巡护机制,强化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全天候巡查监管。

作为首批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是首要,用科技“织密”防护网的需求更加迫切。

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主任张惠光介绍说,自去年以来,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平台增加了两个功能模块,其中一个是管理局智能监控平台,一共新接入235个监控设备,实现视频监控的智能分析和识别,提高了智慧管理平台的智能水平;另外一个功能模块是生态保护决策支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三维地图等方面提供辅助决策。

作为同纬度保存最完整的一块绿洲,生物多样性是国家公园的另一“瑰宝”。

2020年4月,武夷山国家公园启动两栖爬行动物资源本底调查。一年后,武夷山国家公园全面开启了为期三年的生物资源本底调查。

经过“摸底”,国家公园里新发现的“宝贝”不少。在今年1月7日,林雅秋介绍,自进行生物资源本底调查以来,发表了武夷林蛙、武夷山毛泥甲等6个新种,还调查到12个中国新记录种以及100多个武夷山新分布种。加上体制试点期间,陆续发现的5个新种,累计发现11个新种,极大地丰富了武夷山的物种纪录。

今年2月27日,武夷山国家公园西区迎来首次联合科考活动,更多生物正待“揭开面纱”。

茶旅融合 走好“点绿成金”发展之路

今年元旦假期第一天,武夷新区旅游观光轻轨正式开通运营,轻轨从南平火车站开往武夷山景区南入口,游客们领略了沿线途经成片的茶山后,便进入武夷山境内,四处可见的生态茶园和精品民宿、观光工厂等元素相结合,摇身一变成热门旅游打卡点。除此之外,茶旅小镇、茶博园等茶旅综合体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山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绿水青山不会自然而然地变成金山银山,而需要有一个转化的路径。”武夷山市委书记杨青建说,“我们将文旅经济作为‘两山’转化的重中之首,重点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提升,大力发展文旅、农旅、工旅、智旅等新业态,创新打造‘山盟海誓’产品。”

武夷岩茶闻名遐迩,国家公园的开发利用离不开一个“茶”字,武夷山也因此在茶旅融合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去年年底,武夷茶世界项目正式开启。到了今年早春时节,武夷茶世界迎来一批批前来订购春茶的茶客。茶世界为推进“三茶”统筹提供了新平台,包括洽谈、品鉴、茶文化交流、沉浸式演出等功能,打造“永不落幕”的茶博会。

据介绍,“武夷茶世界”由政府主导,规划有品牌茶企、茶衍生产品、茶研学基地、茶道体验馆等,集餐饮、休闲、娱乐等业态为一体,致力于打造“景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的武夷茶产业及文化新区。

同时,当地还开发了茶宴、茶膳、茶日用品等新产品;推进建设一批茶主题精品酒店、民宿,积极引导酒店民宿营造“住有茶香”氛围;推出生态茶园景区旅游专线;打造国内首部茶文化主题光影秀……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打出茶特色牌,着力在每一环节推进深度融合。

打破保护与发展“相悖”的命题,南平市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作答,以实现生态资源最大化。

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以国家公园为重点保护区,将国家森林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公益林等未纳入国家公园红线的部分纳入保护协调区,在保护协调区外约4公里的地方设立发展融合区,统筹协调外围地区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保障国家公园内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

据介绍,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涉及南平的武夷山市、建阳区、邵武市、光泽县,串联起黄坑、麻沙、星村、五夫等多个重点乡镇,辐射洋庄、莒口、寨里、水北等一系列节点乡镇,形成区域网络,提高整体资源能级和旅游吸引力。

目前列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重点项目共计93项,总投资39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5.6亿元。

生态种茶 做好“一片叶子”的文章

这些天,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刘国英在茶园里、车间里忙进忙出,正值武夷山的采茶季,为了把茶做得更好,他把大把时间花在研究制茶工艺上。

“领着农民干,就要干给农民看。”在刘国英看来,科技特派员要推广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和新的研究,最重要的是打通跟农民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除了研究制茶工艺,刘国英还去各个茶企寻找科技小发明,看能不能应用到提升茶品质中,如果觉得合适,自己和其他的科技特派员就会当起“推广员”。

“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茶科技班子,开了个现场会,把每个地方的小发明全部集中起来进行评价。有些小到制茶设备里一个轮毂的改动,虽然达不到申请专利的程度,却会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刘国英说。

正是有了“刘国英们”,让小发明、小创造有了大用处。去年,武夷山市选任省、市、县三级216名科技特派员和104个团队,其中,涉茶62人、43个团队,“茶产业物联网实用技术开发及示范”等7个项目获省科技厅立项支持,争取了240万元资金支持,项目实施可带动新增产值近7000万元、新增利税900万元,辐射带动12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4%。

这些年,作为科技特派员的刘国英肩上多了个“推广生态茶园”的担子,“茶农、茶企种茶观念的转变,让生态茶园发展得很快。”

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里一半以上的茶园都是方舟家的。从2018年开始尝试“大豆套种”的生态种茶方法,方舟生态茶园的经营思路愈发清晰。“牺牲小部分茶园面积作为景观,还能建立生态链整治生态虫,待发展成熟后,就会形成一个一二产促三产,三产又反哺一二产的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促使当地茶农茶企观念转变,方舟的理念正是基于此应运而生。目前,武夷山市11601户茶农、1683户茶企自觉向社会承诺少用农药化肥,去年全年农药化肥使用量分别减少6吨、195吨,均下降2%。

去年8月10日,武夷山全面启动了全域生态茶园建设,生态茶园如雨后春笋般地在茶山上“长起来了”。“十四五”期间,近15万亩茶园将基本建成高标准生态茶园,推进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因茶致富、因茶兴业。

(编辑:王星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闭幕
国务院国资委与辽宁省举行工作会谈
一图速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亚洲最长最重导管架钢桩完成装船
我国在大漠腹地打出首口万米深井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中交房地产变中求存

揭秘 | 中建集团是如何摆脱开发商拖累的

宗庆后之后,娃哈哈面临三大挑战!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