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被禁言,生不生?是钱的事吗?!丨锐见

来源:  企观锐角度       作者:张然      发布时间:2022-1-14 10:57  |  

1月12日晚,网红经济学家任泽平微博及微信公众号被禁言。

两日前,其发表万字长文《解决低生育的办法找到了——中国生育报告》,称印钞两万亿,出台鼓励生育基金。还说,“10年要多生5000万。还要抓住生于1975-1985年的育龄人口的生育窗口,别去指望‘90后’‘00后’”。

任专家这个“印钱生娃”观点一抛出,迅速冲上热搜,引起全国热议。最开始看到这个观点时,第一反应“这确定不是一个段子吗?”朋友群里,这些话,大家也在拿来调侃。

请原谅笔者的浅薄,以及对专家的不敬:头顶“人大博士及清华博士后”光环的经济学专家,“印钱生娃”确定经过严格论证了吗?!生,还是不生,只是钱的问题吗?!

专家,切忌把自己草率为一个“段子手”。否则,就离“社死”不远了。

在民众心中,任泽平是一个专家,是一个在股票市场、经济学界提出多个经典论断的业界大V,是一个拿过1500万年薪、指点江湖的经济学家。

如何定义专家?

百度百科:指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全面的人;特别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还应该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有着行为准则的人,因为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其他人。

这个解释,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无需多言。第二层意思,很重要,强调了专家面向社会的影响力。这就意味着,专家的思想和言论,一定要严谨,一定要有与自身“段位”相匹配的专业水准。

当一个专家,正儿八经拿出来一份“研究报告”,但却让公众觉得草率了。那专家“掉咖”事小,乱带节奏,事就大了。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覆盖范围的广度,早已今非昔比。尤其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专家,论述更得慎之又慎。

这可是人口生育问题!这可是印钞2万亿的问题啊!这样大的课题,不得由多个部门、多个机构综合来研究的吗?

生,还是不生,只是钱的事吗?!

“货币政策的唯一宗旨是保持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一个国家货币的增长要和经济的增长相适应。我们不能什么问题都在货币政策上打主意。包括生育政策在内的部门性政策调整,不是货币政策应该担负的职能。”经济学家王小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政策可以影响个人的决策,货币也能刺激个人的选择心理。但别把政策的作用看得太大,也别只把希望寄托给货币。在这个事上,钱真不是万能的。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洪灏表示,海外经验证明,印钱和生育率没有关系。“以日本为例,从1990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开始疯狂印钱至今,越印钱,收益率越低,生育率也越低。”

总之,用货币政策解决生育问题不是个好办法。生育率说到底,是一个综合问题,除养育成本外,还涉及到很多社会性、个体性的因素。

本号(“企观锐角度”公众号)曾多次关注人口政策问题。去年2月5日,本号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鼓励生育”或应成为新的基本国策|锐思》,明确就“是否要开放三孩和鼓励生育”展开讨论,并倡议尽早开放。

要想彻底转变生育观念,需要方方面面的政策来调配,这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出台鼓励生育基金的策略,忽略了大的环境,忽视了个体的意愿,显得急功近利。

或许,仅从一个家庭、甚至女性的心理视角,其实就能反驳任泽平的论断。

生,还是不生,不是钱的事。

“虽然生育率是一串数字,但生育却是一系列生活琐碎的总和。在一个个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无奈、辛酸和利弊权衡。”有评论认为。

的确,从生到养,是日复一日的操劳和付出,怀孕分娩,吃喝拉撒,教育培养……期间需要操多少心?需要付出多少时间?

朋友调侃,甭讲那些高深的理论,让专家去深入人间烟火,陪现在的孩子写一次作业就清楚了,这根本就不是钱的事。

一个更残酷的现实是,城市的高房价、快节奏所带来的负向影响,如何指望一个“996”、通勤超过一个小时以上的父母,具备生育或再生育的勇气。

更别说配套的医疗、教育、就业等政策的支撑性问题了。

如此种种,都决定了一个家庭、甚至是女性个体的生育意愿!

从社会趋势来看,虽然有一些福利政策逐步向生育女性倾斜,但她们仍然会认为,养育是爸爸妈妈两个人的事,即便她们的假期延长了,要是另一半依然工作“996”,没时间陪孩子做作业,也无暇顾及家庭琐事,那压力还是由女性一力承担,其生育焦虑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更有网友留言:生孩子啊?首先,得结个婚。

其实,任泽平的观点也并非一无是处。一些网友还是表示了认同,生育这个事,“别去指望90后00后”。的确,别说生育了,年轻人的结婚意愿都在显著降低。

生育问题,太大了,岂是拍拍脑袋就能解决。在国家开放三孩政策后,本号也曾专门发文讨论。(参见本号文:让不让生并非重点!提高生育意愿才是关键|锐评)

韩国日本,折腾了20年,仍然没有多少改善,难度可见一斑。

同样,欧洲也深陷人口危机。不过,欧洲已形成共识:低生育率是一种“社会病”。

现代社会,这样的“社会病”虽非绝症,但要急速扭转,必定不是易事。但首先,得承认是个疑难杂症才行。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企观锐角度”获取更多原创内容

(编辑:王星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闭幕
国务院国资委与辽宁省举行工作会谈
一图速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亚洲最长最重导管架钢桩完成装船
我国在大漠腹地打出首口万米深井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中交房地产变中求存

揭秘 | 中建集团是如何摆脱开发商拖累的

宗庆后之后,娃哈哈面临三大挑战!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