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技”“艺”失衡——中国杂技演艺传承与发展面临绝境?!

来源:  第一文旅眼       作者:于畅      发布时间:2021-2-18 11:18  |  

2020年8月12日凌晨,“身亡杂技演员家属不接受50万赔偿”,登上了百度热搜榜第3名。

很遗憾,中国杂技,竟然是以一则悲剧消息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2020年8月1日,这名28岁杂技演员在呼和浩特市从飞轮坠落送医,9日不治身亡。据悉,该男子从事杂技多年,以高空项目著称,有“杂技王子”的美誉。

中国杂技,被誉为“世界杂技金牌储藏库”,获奖无数,但随着时间流逝,历史上曾经数量庞大的演出团体,一路衰落,近年来一直在个位数上徘徊。

这样的尴尬处境,让曾经的中国文化输出“排头兵”,输了市场,丢了体面,无数“绝活”面临失传。

小眼哥邀请到“第一文旅眼”智库有关专家,共同来探讨中国杂技演艺的问题与机遇。

01

悲痛事故:

杂技演员命丧演出,

安全谁来保证?

2020年8月1日,一位来自河南的杂技演员李小稳随杂技团来到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中银城市广场表演,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就在演出时,发生了意外。

飞轮旋转中,他从8米高的道具上摔下,头部受创,陷入深度昏迷。直至8月9日,抢救无效,不幸身亡,年仅28岁。

据死者家属称,在进行杂技表演时,现场无任何安全措施。事发后马戏团负责人只交了3天医药费,3天之后他们就想尽一切拒绝的办法,推诿了之。截至发稿,尚无双方谈妥赔偿的消息。

马戏团负责人称,马戏团下面好多项目都是跟项目方合作,承包给对方,不清楚演出杂技演员演出时为什么没垫垫子,“当天也下雨我负责外围的事情,内部演员啥的我都跟他们说,头一场保守演出,按正常来说那个道具应该带垫子,场里面也有棉垫,我不清楚他们为什么没垫。”

而现场目击者也称,当时演出的算是一场推荐会,邀请的大部分是旅行社工作人员,出事演员当时没戴安全锁,事后演出继续进行。

据悉,该马戏团因非法演出被叫停,事件最终责任如何认定,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如此年轻便殒命,只因一场毫无安全措施的非法马戏团演出,令人心痛不止!

曾经,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杂技演出,如今已然沦为非主流演出,且正规持证依规的演出并不多见。爆出安全事件的这次演出,就是行业现状的一个缩影。

如此景象,不禁让人唏嘘。

02

现状惨淡:

品牌弱人才少,

核心竞争力待挖掘

早在1956年,中国杂技就在国际上有了不小的成绩,中国杂技演员在国际比赛中屡次摘取金牌,凭借多次抱走“金小丑”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等世界级奖项,中国成为举世公认的“第一杂技大国”。

但杂技大国不等于杂技强国。

国外市场日渐饱和,竞争压力大,国内市场也不温不火。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到2017年以来,我国杂技与马戏场机构数量一直上下波动,从没有超过10个。

品牌弱,数量少,这是杂技演艺行业长期存在的最大困境。

2016年,有学者调查问卷显示,对于“你是否喜欢观看杂技节目”的问题,仅有大约15%的调研对象选择“是”,而80%左右的对象都偏好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门类。

杂技界忽视了国内市场的长期培育,长期漠然的结果,是国内市场几乎被各个艺术门类瓜分完毕。

从数据显示,2017年到2018年,曲艺杂技类演出上座率从47%上升为69%,音乐会上座率从80%上升为84%。无论是演出上座率,还是演出票房收入以及出场次数,曲艺杂技类演出都低于音乐会、戏剧等门类。这个数据中,来自曲艺的占比和拉动,不言而喻。

曲艺界人士张红曾表示,现在杂技以旅游演出为主,但真正盈利的不是杂技团,也不是剧场,而是旅行社、导游,假设一张票卖100块钱,给杂技团的顶多30%。一旦旅游市场发生重创,杂技演出也不得不迎接冲击。

市场小,收入低,这是杂技演艺行业的第二个现实困境。

此外,慢工出细活,培养一个成功的杂技演员不仅要训练高超的技巧,还要打磨其扎实的文化艺术素养。按一般的行业规则,杂技人才的培养周期和使用周期应该是1:3,比如,用8年的时间去培养人才,却可以发挥24年的作用。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不是说说而已,真要花时间下功夫。

但我国杂技演员的舞台生命都很短,全国各大小杂技院团均是以90后、00后为演员主体,80后已是少见,70后几乎绝迹。曾经的50后、60后杂技演员很少存在转业问题,现如今的青年演员们往往不到20岁就开始为自己谋划出路,考虑转业问题。

真正的民间杂技大师少,师父带徒弟的现象也减少,人才青黄不接、事业后继乏人。

同时,安全问题也是杂技人才缺失的一个原因,对于杂技演员来说,身上的淤青、红肿和血痕早已是家常便饭。

但现在仍有许多杂技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在演出时很少采取人防之外的安全措施,这甚至让杂技演员面临生命危险。

业内人士称,“没人知道全国杂技团每年在训练和演出中的确切伤亡数据。”几乎每个杂技团都有过死亡事故,重伤也不少见,但多数杂技团不会公布,只是私下处理。

人才缺失、传承乏力,这是杂技演艺行业的第三个现实困境。

03

吴桥模式:

历史沉淀+政府助力,

特色不可复制

难道对于艺术的传承和杂技人才的保护,就没有做得好的吗?

当然有!

杂技之乡——河北吴桥,算是很好的范例。

吴桥杂技以“难奇绝美”著称,从春秋战国至今,吴桥杂技文化不断丰富发展,已有2800余年的历史,如今吴桥杂技已蜚声国际,素有“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之说。

但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大环境的改变,老艺人越来越少,行业规矩淡化,吴桥杂技文化也有逐渐走向消亡的危险。2006年,吴桥杂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政府及时抢救保护。

吴桥杂技从业人员多,注重杂技人才培养。1985年吴桥就创建了国内第一所省属杂技中专学校。如今,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杂技中等专业学校,已培养了3000余名杂技艺术人才,并为20多个国家培养了300余名留学生。

除人才优势外,吴桥继承并保留传统节目包括7大类486个单项,集中体现了尚武好义、百折不挠的吴桥杂技文化精神。

吴桥依靠政府助力,充分玩转文旅融合,并打造专属节日狂欢。从1987年至今已成功地举办了十七届“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吴桥一直都致力于创新办节思路与举措,积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不断扩大中外交流与合作,打造出世界性文化品牌。

此外,由吴桥县政府与香港共同新建的吴桥杂技大世界旅游景区,将中国古老的民俗艺术和博大精深的杂技文化进行绝美演绎,变吴桥杂技优势为经济优势。吴桥杂技大世界与杂技学校,杂技民俗村形成黄金链条,成为全国独树一帜的杂技旅游品牌精品。

“第一文旅眼”智库专家靳钧认为,吴桥杂技演艺是文旅融合的范例,以文促旅,以旅兴文,为当地旅游注入了灵魂,催生了特色,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代表;地方一些列可贵的探索,形成了挖掘、保护、传承、展示一体化路径,打造出“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文化品牌,成果丰硕,彰显了足够的文化自信。

我们有理由期待,吴桥可以在创新杂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顺,继续推动吴桥杂技文化旅游深度发展,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由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

04

传承发展:

既升“技”也创“艺”,

借力非遗向未来

种种困境中,杂技也迎来了发展的利好消息。

从2020年起,文化和旅游部实施“中国杂技艺术创新工程”,将评选确定一批重点扶持作品。旨在继承发扬中国杂技艺术优秀传统,推动杂技艺术的创新创造,创作生产更多具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杂技艺术作品。

可以说,一场精品杂技演出的确需要费时费力。

精品必不会千篇一律,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既有“技”,也有“艺”,是“两条腿走路”。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杂技演出,确实出现了“技”“艺”失衡的问题。有的杂技表演的致命弱点是不会包装,不懂营销和品牌宣传。而有的杂技表演则是过度包装,目光短浅只向钱看,一味追求刺激,放弃了文化传承与人才保护。尽管近年来一些精品杂技节目能够做到对舞台效果、演出形式方面的重视,但却脱离生活,缺乏更深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技”是技巧、技能,亦包含了现代科技。杂技的音乐、灯光、舞美、服饰、道具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打磨,做到与时俱进;不拘泥于单一的表演形式,吸收与融合其他艺术门类,在智慧杂技剧这条跨界融合路上进一步探索。

而“艺”,就是作品的艺术性,强调优秀传统、创意、内涵以及人文关怀。

杂技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人才储备,这考验创作人员的智慧与创新精神,所以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急需一批具有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的新杂技演员,来为传统的杂技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新的审美,给杂技表演艺术带来新突破。

如今的杂技精品剧目,基本都集中呈现于中国杂技艺术节上。去年,第四届中国杂技艺术节在河南濮阳举办,10余天的时间里,来自国内16支杂技团体的720余名演职人员,奉献了37场代表中国最高水准的杂技剧目及专场演出。

除了专项扶持外,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项目的保护,而杂技作为非遗的一类,越来越多进入到地方保护目录,这无疑同样是一个利好消息。而早在2006年5月20日,吴桥杂技经国务院批准,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一向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与融合也势必是杂技演出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而发展杂技演出不仅仅是为了占领市场,最终的目标是传承传统艺术,用杂技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风采。

2019年10月29日至30日,全国杂技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会演活动在吴桥杂技大世界举办,8个省市和地区的20多个杂技类非遗项目300余人齐聚一堂,北京《空竹抖起来》、天津古典戏法《鸳鸯棒》《蟠桃献彩》、河北《蹬鼓》、山东杂技《蹬人》、陕西民间小戏法《相思线棒》、河南魔术《花海传奇》、山西杂技《风火流星》、黑龙江古彩戏法《罗圈变幻》等轮番参演,还举办了全国杂技类非遗项目保护现状与传承发展交流对话活动,就杂技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生态涵养、发展振兴深入研讨。

显然,杂技作为非遗的一种,需要保护传承和繁荣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也越来越被各地政府重视,这令人欣慰、鼓舞。

(编辑:于畅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闭幕
国务院国资委与辽宁省举行工作会谈
一图速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亚洲最长最重导管架钢桩完成装船
我国在大漠腹地打出首口万米深井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中交房地产变中求存

揭秘 | 中建集团是如何摆脱开发商拖累的

宗庆后之后,娃哈哈面临三大挑战!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