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毁于形式主义:坑了员工,也骗了领导

来源:  企业观察报       作者:齐宣      发布时间:2021-5-26 17:06  |  

最近,华为公司内部论坛上一篇关于“内卷”的文章,再度引发了外界强烈共鸣。

文章称:生活中许许多多低水平重复的工作,貌似精益求精,大家都按部就班,埋头苦干,乐此不疲,但这却是一种无声的悲哀。因为它慢慢消耗了我们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磨平了个人的锐气。陷入这样的内卷之后,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无声无息不知不觉的虚度。对社会或机构而言,大量的人默默地做无用功,白白浪费了资源,降低了整体效率,削弱了对外的竞争力。

企业中,所有无实质意义的消耗都可称为“内卷”,也就是内耗。内卷之中的人们,乐此不疲地与小范围内的相关人员,进行零和甚至负和的博弈,大家争来争去,累死累活,不管你再努力,付出再多,利益总量不会增加,还是这么一点点。

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博士、教授和研究员,但是,我们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却与之很不相称,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内卷有关系。无数的人才,被困在内卷化的制度性环境里无法自拔,造成巨大的人才浪费,令人痛心。

“内卷告诉我们,表面的精细、复杂、讲究不等于高级,更不等于先进,那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一种黑暗中无知的消耗,一种悲哀的精神寄托。”

事实上,在现实当中,大部分企业的内卷,除了内部争权夺利,还有一个非常普遍而又无耐的悲哀,那就是形式主义。

管理毁于形式主义,这几乎是所有管理学者的一致看法。

无休无止的内耗

华为内部论坛的这篇文章,说明白了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内卷”:

1 无意义的精益求精,是内卷

2 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是内卷

3 为了免责被动地应付工作,是内卷

4 与预期目标严重偏离的工作,也是内卷

5 低水平的模仿和复制,是典型的内卷

内卷、内耗、形式主义,这件事总是会引发全社会的口诛笔伐。

比如,身边的几个朋友这样吐槽公司或单位里,无休无止的内耗和不干正事儿:

“单位每一天的非业务工作,就是让你写心得,各种承诺书铺天盖地,大家各种抄答案,答案还是错的。后来公司弄了个什么软件,让大家每天必须上报问题,没有问题自己创造问题。……”

“单位每年都搞最美系列评选,中选名单都定好了,发现参选人数有问题,非让我去‘陪跑’,写了好几千字的事迹材料,各种拍照片,还要煞有其事的再去拉票,都是我一个人在搞。怎么说呢?就像小丑演独角戏吧。……”

“单位搞了个基层减负问卷调查,要求全部填‘非常满意’;我一个人带不同颜色的衣服、坐不同的位置、换各个主题的PPT拍照,拍完走人,是常事。”

“公司提倡无纸化办公后,很少打印材料。但考核需要提交纸质件,等我们把全部材料打印好后,却收到通知,为了节能环保只收双面打印材料,公司又要求我们重新打印所有考核材料……”

“公司某材料要求电子版一份,纸质版两份。换了三个墨盒,准备了11箱材料,我腹肌都搬出来了,过了一个月退回来说,你们自己处理吧……”

“疫情期间,单位检查组要求每个人必须量体温,还必须用他们提供的体温计,因为怕我们作假。他们的体温计量出来,每个人都34度,我问:‘这没问题吗’?他们说:‘你就这么量吧’。后来可能被人发现了,实在不妥了,检查组又说:‘你去把所有体温检测重做一遍吧’,我问:‘那这也不是当时的体温了啊’?他们说:‘没事,你就这么量吧’。……”

“最最形式主义的,莫过于非业务部门对业务事项的督导检查了。我们认同工作要检查、要验收,要形成闭环,但是能不能派些真正搞业务、懂业务的人来检查来验收来看有没有成效?搞一堆不干业务的人来检查,他们永远只有一招——看台账。我们要放下实在的工作不干,专门准备台账以备他们检查,还要纸质的、装订成册。”

披着“法治”外衣的形式主义

一位国内大型企业的朋友说,现在还有很多大企业的生产经营单位以“依法治企”为名,相继实施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举措,各项工作伴随着出台的各种“新规定”,开启了轰轰烈烈的程式化运作。

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为迎审突击美化记录,超量准备佐证材料,实行所谓的“闭环”管理。

这位朋友说,为迎接上级安全督导大检查,某集团公司安监部门负责人紧急召集部下,所有人突击“完善”去年以来的双周安全值班记录,还指定专人替他“美化”领导干部履职记录。几个人轮流修补出厚厚的文档。

自巡视组进驻公司以来,不少部门负责人再三叮嘱下属“趁早准备、谁的问题谁画圆,直到闭环”。还担心以前已经报销完的项目出现不合规,指定单位专人去财务部门查账。

于是全公司性“扒账”大戏拉开序幕:

一连几天,多部门人员前往公司“禁地”财务部凭证档案室,一本一本地查找、登记、翻看、拍照,几年以来的财务凭证被反复扒来查去,范围已不限于物资采购、销售、基建合同等,还包括质量、安全、环保、个人劳保用品、办公用品、客户服务等业务。一时间,纸张的浪费、打印机的报废、彻夜的明灯这些都不是事儿。

与此同时,本应相继展开的年度各项专业工作却明显慢了半拍,不仅原定的体系内审、安全性评价、高管巡视和危化品专项检查因此而耽搁,连类似“亲情助安”等品牌活动也后延,好端端的周计划、周总结居然都变成了“配合巡视工作”。一句话,企业原有体系要求下正常运转机制被迫打乱,美其名曰“依法治企,规避风险”,实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实现基业长青,必须要倒逼出台‘少而精、精而准’的体制,绝不可让所谓的规范管理,拉低投入产出比,空耗时间和精力。”他说。

上当的领导

形式主义在毁掉人才的同时,也会让领导“上当受骗”。

比如,有多公司通过日报、周报、月报,甚至时报制度,要求员工汇报自己的工作,还会把这些汇报的完成情况列入考核。一个朋友的公司里,工作总结等内容在考核中占比40%。

而这样一种制度的设计,却引发了一些领导没有想到的效果。

很多朋友的公司或单位里都有这样的现象:

有的人做了很多事,却不擅长写出来,几十个字说清楚,搞得好像什么都没做一样;

而有的人只是稍微做了点事,却能洋洋洒洒写出几百上千字的周报,为了凑字数,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被花样编进去;为了让周报看上去更高大上,他们还会用很多浮夸的、虚无缥缈的词汇进行夸大描述,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为了显示工作辛苦,有的员工还会选择半夜发工作总结。” “总之,在各种‘天花乱坠’的总结里,老板们当初设想的工作报告,早就变味了。

在事业单位里,还有一种情况非常普遍,叫加班的“灯光为领导而亮”。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

小郭入职了一家事业单位。到单位的第一天,部门组长就向他明确了上下班“规矩”:早上最迟8点半必须到办公室,中午不到12点不能去吃饭,下班的原则是“领导不说下班不能走”。

小郭每天准时上班,在岗位上完成工作任务。眼看快到了下班时间,即便手头上没啥事了,也不敢从自己的工位上挪开半步,直到看到组长的“眼色”、看到部门主任办公室的灯灭了,才能收拾东西,结束一天的工作。

另外,部门主任还经常在快下班时让大家去开会,看见已经完成任务“无所事事”的员工,还会临时布置任务。

“没有指令就不能下班”,渐渐地,小郭感到力不从心。有老同事悄悄给他“支招”:白天上班就随意点,快到下班时间再开始工作,“反正又走不了,领导看你在忙,可能会少给你安排工作。”

当主任和组长不在时,单位里的“老油条”们,便堂而皇之地在工作时间掏出手机,看起了新闻、聊起了天,漫不经心地工作。临近下班,才放下手机认真工作起来。当领导经过时,就能看见员工眼盯屏幕、手敲键盘的情景。本来在正常上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事情,这样一来,需要加班加点才能交差。

“唯时长论加班”“领导不走我不走”的形式主义加班,让职场青年颇为困惑。看似“敬业”的背后,拼的不过是演技。

面对企业里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和无可奈何,很多人这样说:企业的运转需要不断的制度完善,但不能本末倒置。企业应建立最小约束的自由机制,无论你是决策者还是执行者,做事之前都要判断一下眼前正在做的事,尽可能避免内卷和形式主义。

正如华为公司内部论坛上的那篇文章所说:“不让那种精致的、繁复的、看起来特别敬业的内卷化状态困扰我们,才能在更高层次上不断向外突破、创新和创造,才能实现向上勃发的新常态。”

(编辑:于思洋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闭幕
国务院国资委与辽宁省举行工作会谈
一图速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亚洲最长最重导管架钢桩完成装船
我国在大漠腹地打出首口万米深井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中交房地产变中求存

揭秘 | 中建集团是如何摆脱开发商拖累的

宗庆后之后,娃哈哈面临三大挑战!

时评更多